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红学”新解:否定群雄解红楼 > 正文

第31节:黛玉、宝钗的病根子(6)



  【解】


  李希凡把此词看成是写贾府子孙的堕落、一代不如一代、道德败坏、不求上进和写宝玉“酒色之徒”的有力证据。


  此词的目的和本质是:一,对宝玉在艺术上的真假两方面性质的阐述。二,警示读者不要把假当成真,把美看成丑,把宝玉当成纨绔子弟而学之。


  (1)宝玉换过衣服来见黛玉,只见宝玉:头上一串四颗大珠子、项圈、通灵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如果将这些东西视之俗物,则艺术亡。昔日也有人释为“迷信品”,更未脱俗气。


  宝玉“非一人也!”他是通灵玉的化身,是老庄思想改造社会、传播思想、度化人生的化身。《西游记》人物身上每一饰物都可通天达理,表性通神,皆为法宝。神仙中也多以此物而克敌制胜。此处宝玉所饰之物:“通灵玉”、“珠子”、“项圈”等,也是将治世之法宝集宝玉于一身也。无此眼光则爱情之魔,自传之苦茫然而生。


  所谓宝玉“面如傅粉……看其外表,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指宝玉有着极美的外表,读者却难理解外表后面所隐藏的艺术含意。


  (2)“无故”二句:“无故寻愁觅恨”,即艺术上的“无为有处有还无”。“愁”、“恨”,指宝玉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内心的积怨、对现实的不满。黛玉投胎入世前是“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宝玉作为“通灵”“引登彼岸”,也带着此种愁和恨。世界上所有“愁”和“恨”都是有原因的,此处偏说“无故”,实则是明无暗有,无而思有,无而生有。


  “有时似傻如狂”:指宝玉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行为上的狂热之态犹如历史上老庄人物在生活上追求回归自然,放荡不羁,不拘礼法的一种形象。例如被雨村列为老庄体系人物的嵇康、阮籍、米颠、刘伶等。且老庄人物向来被儒家看成乖、僻、不守规矩不守礼仪。


  (3)“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二句是说:纵然只看到其外表好看,不深解作者之内涵,这样的宝玉也不过是一个臭皮囊,但宝玉美的外表包藏的内部却是“草莽”的性质。“草莽”含草寇的意思,所有大观园中的人物背面都隐含着草寇和贼的性质(后详析)。


  (4)“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潦倒”,穷困之极。“不通庶务”是指宝玉“白眼看礼俗之士。”即“意淫”中所说:“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不像儒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样老于世故。宝玉的“不爱读书”是和宝玉反孔孟之教、反对走仕途道路联系在一起的。故在本回中黛玉听说宝玉“极恶读书”时,脂曰:“是极恶每日诗云子曰的读书。这是一段反衬章法。”


  (5)“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此二句将前几句全部收住,表明对前几句所持的态度和结论。所谓“无故”、“傻狂”、“草莽”、“愚顽”、“偏僻性乖张”等,只是社会上那些对宝玉代表的思想不知就里,不知底细(本质)之辈的“诽谤”之言。在“演说荣国府”时,贾雨村曾说宝玉这样的人,是从“正邪两赋而来”,“让人劳神”、“可笑”、“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等等。从作者而言,雨村种种说法无非代表了“世人”中一些“诽谤”之言。


  (6)“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此二句是对宝玉在艺术上的内外、表里、真假两面性的阐述。对宝玉“不能作一人看”,宝玉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老庄思想的化身。他的公子哥儿的形式是艺术之烟雾,通过宝玉的“投胎入世”从而达到“造劫历世”等目的,这才是艺术上的真谛。所以对贾府那样的富贵却不知乐业——不满意、不中意、不高兴、不去维护它。但对宝玉一类人物所处的“贫穷凄凉”的境况,也不甘心忍受,不甘心默处无闻。


  (7)“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指一些人不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苦心,可怜、可叹,辜负了大好的时光。因为作者塑造宝玉的目的是要为社会制造劫难。在作品最后将分析,作者提倡用像梁山农民起义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故说宝玉对贾府所代表的那种“家”是无所期望的。——李希凡等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希望宝玉对贾府能成为有用之材。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