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红学”新解:否定群雄解红楼 > 正文

第52节:正解太虚幻境诗词歌曲(13)



  (4)“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叹什么?“美中不足”指的又是什么?此处指“齐眉举案”这样的爱情故事到底难表达作者心中之意。故此处的:“叹人间”,指社会中某些人让作者感到叹息,为什么呢?因为用人世间任何男女相敬相爱的婚姻去理解作品中的宝钗黛玉和宝玉的关系,都难说明作者的用意,都是一种“美中不足”,故叹之。


  “枉凝眉”(第五回)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解】


  此曲是对“两赋论”、“无为有处有还无”、“两两出婵娟”、“想着姐姐又不忘妹妹”、“两个冤家都难丢下”等等艺术概念的阐述和对读者的警世之言。此曲的含义是:


  (1)“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此二句指作者在书中以老庄哲学所体现的艺术方法和艺术形象。从具体形象而言,它可以是指宝钗和黛玉,也可指书中众多两两对应的“女儿”和事物,如元春和妙玉,秦钟和宝玉等等。


  (2)“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是对人类历史中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一种关系和艺术形式的表述。因宝玉代表的是老庄思想的化身,他也是作者思想的体现。每个人对真理的认识过程都有他的偶然性,即所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所谓“如何心事终虚话”:因作者用“女儿”等形象来表述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对于哲学上的概念、抽象、理念的东西,它是没有形体的东西,这种没有形体的东西和有形体的艺术形式,构成了艺术上的一虚一实、一有一无,即所谓的“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对这种艺术形式曾用“空空道人”的形象比之:“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全书在艺术上贯彻了作者“有无相生”、“形影相随”的哲学原则。“心事”:作者用男男女女的艺术形式要达到的目的。“终虚话”:难于使人理解。


  (3)“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和前面“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多情公子空牵念”等等,有异曲同工之效。正如脂曰:“既是写作者,也是写读者,也是写宝玉。三者都在其中。”对作者而言,是作者不被人理解的自叹;对读者而言是一种警示和嘲讽;对宝玉而言则是一种艺术上的形象而发人深思。


  (4)“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老庄哲学“湛兮,似或存。”——“它看起来好像什么也没有,说它没有吧,似乎又存在。”《红楼梦》在艺术上的真假、有无相生、色和情(理)的关系,就像一个是形,一个是影;一个是有,一个是无;每个人物似乎是真的,但细细分析起来他们只不过是为了表述作者的一些社会、哲学、天道观的概念而已——即水中的影子。


  (5)最后几句“想眼中……”——一指书中黛玉在艺术上的形象,二指作者为了表达内心的积怨、愁肠满怀和无限的感慨之情。读者试“想想”,这其中是什么道理?——作者述哲述理,囊天地之气宇;重岩叠翠,如绘如画;小女哭成惊天句,偷天妙手绣文章!若彼若此,凭空闲叙;韬光远引,对影长愁,淫道警心;锦绣炫目,魂魄空收;含沙射影,声凄婉而销魂醉魄!


  “恨无常”(第五回)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解】


  很多红学家把判词和此曲都看成是对人物身世的描写,把此曲说成是写元春的。认为“《恨无常》,暗示元春早死……‘荣华’短暂,忽然夭亡。”——元春是何许人也?元春属“贾府”为假,属“大观园”是真。世俗皇帝之妃是假,天上皇帝仙妃是真。后面将分析,元妃是秦氏升仙后羽化而来。元春是大观园精神的最高体现和象征,是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天上人间”、“永保无虞”社会思想的象征。但却被看成是“贾府”这个垂死社会的“保护神”,说“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财富最多,权势最大……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这就完全歪曲了元春人物的性质和本质。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