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节:正解太虚幻境诗词歌曲(17)
“虚花悟”(第五回)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过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解】
此曲如《好了歌》及其注,是阐述作者无常论哲学观。蔡、周等人认定此曲是写惜春身世。说惜春“悲观厌世”、“逃避现实”、看到“三春(姐妹)好景不长”,“使她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现实的一切对她失去了吸引力……便产生了弃世的念头。”(《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蔡义江着)。
(1)“将那三春看破”——此处的“三春”,绝不是指惜春看到“元、迎、探”三姐妹“好景不长”。元是开元、开始,而迎、探、惜“三春”代表的是宝玉老庄思想体系所阐述的人类理想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它的真理性。贾府的“三春”是同“勘破三春景不长”中的“三春”同义,指以贾府代表的旧社会、旧体系、旧事物“好景不长”。
(2)“桃红柳绿待如何?”——“桃红柳绿”:一般指花花世界。“待如何”:“待”,拭目以待。“如何”,又怎么样呢?意思是它有何可称道、可羡慕的呢?
(3)“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因前句有“三春看破”,故此处“韶华”指社会表面的繁华。“打灭”,去掉幻想。“觅”,寻求。“清淡天和”,即去寻求清静无为的世界——指大观园。淡泊清虚是老庄追求的精神世界之境界。
(4)“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过把秋捱过?”——仙曲中认为事物的兴衰不过是如过眼烟云,每种事物的发展都逃不过生灭的规律,犹如妙玉引范成大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5)“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白杨村”:因北方过去农村在坟地多植白杨树,又称大叶杨。秋天风吹如哭声,以“白杨村”代指坟地。“青枫林”:李白遭流放,杜甫梦里梦到李白死,杜作诗《梦李白》:“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此处以“白杨村”和“青枫林”之悲,指社会历史中有识之士的理想,到头来遭到摧残而下场悲惨。
(6)“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喻社会中有识之士被迫致死无数。又喻历史上每个人必有一死这一社会规律。
(7)“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言人们为了富贵忙忙碌碌,犹如自然界的花开花谢一样,证明事物的荣衰,运动变化,皆无常住性。
(8)“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西方”:直释指西域印度。但根据宝玉通灵、引登彼岸的性质,“西方”假借佛教求得超度修成正果之意和作者的化身“和尚”遥以相联,故此处“西方”指被通灵玉引登的彼岸理想世界。婆娑和菩萨,都是有关佛家事。“宝树”:代表彼岸世界的繁荣昌盛之意。“上结着长生果”:代指一种永生的真理。即:“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生关死劫谁能躲?”指人的生生死死这种自然规律,任何人也无法抗拒。谁能逃避了这种规律呢?
“聪明累”(第五回)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解】
此曲是用老庄思想对秦可卿和凤姐代表的法治思想观念的阐述。从老庄思想而言,法家在社会治理上虽然有很高的志向,在方法上讲究权、术、势三位一体的原则,讲究权变之术。但思想上不附合老庄主张的“道法自然”的原则,对社会不能做到“无为而治”。往往过于强调个人的意志,把个人意志看成高于一切,故在社会治理上费力不讨好,反而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