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红学”新解:否定群雄解红楼 > 正文

第6节:太虚幻境的来龙去脉(1)



太虚幻境的来龙去脉


  根据两赋论和宝玉思想体系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故事中宝玉的家族。作者写宝玉的家族是为了阐述作者的天道观和社会观的一种艺术方法和形式,它是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表述。宝玉思想来源的一面是儒,另一面是法,由儒法相搏击而成。故,宝玉的父亲贾政,是儒者的化身;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是王者之法的化身。
  1.贾政,名政,字存周。在中国历史中,以“周”作为儒家思想的代称;以“秦”作为法治思想的代称。


  2.法:从古代它一诞生就代表了王者之权势,对平民百姓而言对法只有服从,并无掌管和执行的权力,故历来就把法称为“王法”。“今之王,古之帝也。”《红楼梦》中,作为产生宝玉思想的母体“王夫人”之“王”字,暗含了法、王法的意思。在“王”字下加以“夫人”二字,它是和作品中的“女儿”之含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使“王”者治世的含意下,又深达世俗“夫人”之见的含意。


  为了在人物关系上照亮王夫人的本质,在作品中和王夫人有着“血统”关系的王熙凤就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条件。凤姐内为王夫人的代言人,外是荣府的理家执法之人。她明是一把火,烈烈焰焰;暗是由王夫人王者之法发展来的一个灵魂和影子人物。


  王熙凤在作品中有多层次性,不能只抓住凤姐的狠、毒、辣、阴、坏、恶的一面,而不见另一面。正如《聊斋志异》曰:“闻蚊斗不闻雷鸣”,“见蚊睫不见泰山”,“见蚊心,不见人心”,读者“具有别眼,方能着悟”。要想弄清凤姐所属思想体系和本质,就必须先从秦氏之“秦”说起。


  一、太虚幻境的玄机


  在第五回中,宝玉被“秦氏”引到一个如醉如梦、如真如幻、能洞察人世间美丑善恶的思想境界——秦氏之太虚幻境。一入此境,其中最醒人耳目的标记就是“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和“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


  唐伯虎和秦少游在两赋论中都被列为和宝玉是“易地而同”的老庄体系人物。“海棠春睡图”既然是秦室、幻境入境处之标记,它在文章结构和逻辑上就和秦氏其人、其性、其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本回指明“因东边宁府花园内梅花盛开”,特点明贾珍、尤氏带了“贾蓉夫妻二人来面请”荣府眷属来“会芳园游玩”。梅花开放在艺术上象征宝玉“神游”的秦之太虚这个精神世界的娇姿,并又以“海棠春睡”相陪衬。“海棠春睡图”画的是唐玄宗一次把杨贵妃比作海棠春睡未醒。在书中谁有“杨妃”之芳名?宝钗也!这样宝钗人物和秦氏的内在联系就刻印在秦之太虚的背景上了。


  《红楼梦》有如《聊斋志异》“有意作文说经,非徒纪事……每多有会心别解,不作泛泛语”。其对联以秦少游的别名“秦太虚”而名之,在艺术上这是以音托意法,暗指宝玉此处梦游的太虚(世界)为“秦”之“太虚幻境”。所谓“对联”乃一所一处之标志的意思。在作品中作者多以戏作戏,以画寓事,以草笑树舞而示读者之心,得此三昧者就会通达万机,不解者只是儿戏而已。故爱情论者把“海棠春睡图”仅仅在直观上视为是对杨妃“香艳”故事的一种任意的、没有必然逻辑联系的描写。


  在作品中宝玉曾说袭人的名字来自古人的一句古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把陆游原诗中的“骤暖”说成“昼”暖,并隐隐约约总不说出原诗出自何人何处,使读者反复深想。红学家们也百思不解。其实此对联中嵌入了“袭人”的名字。这样,在作品中与宝玉形影不离的花袭人的出处和源头,以及她和“秦”太虚之间的联系,作者为何要塑造袭人这样一个人物成为宝玉身边的永存者,就不言自明了;宝玉对袭人之情,就是宝玉对秦之太虚之情。——这就是在艺术上以人、物、情而示哲、示理的艺术方法,袭人就寓意为秦之太虚留在宝玉身边的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花仙葩。


  “会芳园”、“园内梅盛开”、“海棠春睡图”、“对联”,在艺术上就暗示着以秦氏为首而衍生出的种种思想形态,为以后的文章设下许多伏线。暗示社会中这些新思想虽然很美,已经向人间暗送清香,但仍被严酷的社会环境所禁锢着。但她在恶劣的环境中已散发出一种沁人肺腑的芳香,使人感到陶醉,使人嗅到一种像酒的芳香一样“花”的气息。正如宝玉刚一进入秦氏之境时“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这里好!这里好!’”有如喝了美酒一样,使宝玉沉醉在无限美的境界之中。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