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红学”新解:否定群雄解红楼 > 正文

第9节:太虚幻境的来龙去脉(4)



  (6)“红娘抱过的鸳枕”。崔莺莺在两赋论中属于与宝玉易地而同之人。红娘自然成了与莺莺人物之间某种联系的象征。


  (7)宝玉一入秦境便叫绝不止:觉得“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众人“款款散去,只留下袭人、晴雯、麝月、秋纹”——只留精品,浊物散去。“那宝玉才合上眼”——秦之精神世界由此展开:“恍恍惚惚”“犹似秦氏在前,悠悠荡荡,跟着秦氏到了一处。但见朱栏玉砌,绿树清溪,真是人迹不逢,飞尘罕到。宝玉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地方(去处)儿有趣,我若能在这里过一生,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管束呢!”——通过宝玉对“上房”表现儒家思想特征陈设的厌弃和对秦之境地的陶醉,在文章关系上形成宝玉对儒法两种思想体系截然不同的态度。文章上的这种对比豁豁然历历在目。


  (8)刘心武对秦氏室内、入境处、太虚佳境的“陈设”,感到是一大谜、很“古怪”。并猜想这些陈设是她“当年在父亲获罪削爵前夕,由贾家冒死偷运了过来。”


  (9)当宝玉为秦氏太虚入境处叫绝时,秦氏说:“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一是说明宝玉追求的精神境界的不凡;二是说秦氏代表的思想非同世俗之见。秦之太虚处的朱栏玉砌、绿树清溪、人迹不逢、飞尘罕到,也是指这种精神的超凡脱俗之态。所谓“犹似秦氏在前”,意思是宝玉在秦氏引导之下进入一个美妙的真理世界之意。这时宝玉听到山后作歌曰: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解】


  作者写此歌的目的是告诫读者:书中伴随着故事中的飘香送艳,读者只要不被像梦一样的男女爱情所迷惑就会豁然开朗,迷惑的梦就会像飞云一样散去,像水中的落花一样消失掉。读者何必苦苦在此挖空心思寻找什么男女之间的恩恩怨怨那些毫无意义的烦恼呢?


  读者对作品中所有诗、词、歌、赋的理解,不能被爱情论和自传说所蛊惑,这样才会进入一种艺术的蓝天。此歌绝不是像周蔡所解释的那样,说什么此歌是写“男女的不幸”、“乐极生悲”、“糜烂生活”。周蔡只见桃花流满溪,不知源头有武陵;只看到形式,而不知其本质。


  在《红楼梦》中,作者往往在纸醉金迷中,聊题一片叶,寄予有心人,警告读者在迷醉中猛醒过来。此歌正是为此而作。“春梦”:指男女爱情。“寄言”:赠言、希望、警告。“闲愁”:毫无意义、枉费心机的东西。“众儿女”:泛指众多的读者。刘心武等人在这些大是大非、大关节上认为:“她(秦氏)小时贾珍经常考她:‘上联什么意思?下联什么意思?’”刘先生说:“当时室内无人,贾珍便揽过她的腰,眯着眼,抖着声音问她:‘睡足起来,梦境全消么?’”这也正是《红楼梦》电视剧和《曹雪芹》电视剧的推测。


  (10)在此歌之后,便是《警幻仙姑赋》(第五回)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解】


  (1)此赋也是红学界多年不解之谜之一。因此赋和曹子建的《洛神赋》亦步亦趋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洛神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兮若轻云之蔽日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2)对此赋脂曰:“按此书凡例本无赞赋闲文,前有宝玉二词,今复见此一赋,何也?盖此二人乃通部大纲,不得不用此套……此赋则不见长,然亦不可无者也。”


  故红学界就认为:此赋是抄袭,造意无多意义。但又生疑窦:才华横溢的曹雪芹为何要在此关节上去仿学他人之作?对红学界的这种疑问必须读完全书从作品的整体结构和人物性质上加以甄别,才能深解作者仿曹子建之作的意义何在。


  (3)秦氏之秦是历史中法治思想之代称。曹魏一家是秦之后历史上法家最杰出的典型代表。作者效颦,意在引导读者把宝玉对秦之太虚的思想和曹魏思想体系联系在一起。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