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全汉文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全汉文卷十四

 

  乌程严可均校辑

  韩信

  信。淮阴人。仕项为郎中。亡归汉。为连敖。迁治粟都尉。拜大将军。汉四年立为齐王。五年更立为楚王。六年为高帝所执。封淮阴侯。十一年谋反。夷三族。有兵法三篇。

  上尊号疏

  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於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於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儗。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着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汉书高纪下。五年正月。诸侯上疏。)

  韩信 萧何   一

  大王起於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也。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汉书高纪下。)

  萧何

  何。沛人。秦时为县主吏掾郡卒史。高帝起兵。以为沛丞。及王汉中。以为丞相。汉五年即皇帝位。封酇侯。十一年拜相国。惠帝二年卒。谥曰文终侯。

  令诸大夫

  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史记高纪。吕公避仇。因家沛。沛中豪杰吏 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又见汉书高纪。)

  天子所服议

  丞相臣何、御史大夫臣昌、谨与将军臣陵、太子太傅臣通等议。春夏秋冬。天子所服。当法天地之数。中得人和。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顺四时。以治国家。身亡祸殃。年寿永究。是奉宗庙安天下之大礼也。臣请法之。(汉书魏相传。)

  张良

  良字子房。韩人。高帝起沛。拜为厩将。项梁以为韩司徒。汉六年封留侯。惠帝六年卒。谥曰文成侯。

  遗项王书

  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复东。(汉书张良传。又见高纪。无王失职三字。)

  又以齐反书遗项王

  齐与赵欲并灭楚。(汉书张良传。)

  张良   二

  按。小说有张良与四皓书。四皓荅张良书。谓出殷芸小说。其辞肤浅。非秦汉人语。殷芸梁人。亦未必收此。盖近代人伪作也。今姑附于後。张良与四皓书云。良白。仰惟先生秉超世之殊操。身在六合之闲。志淩造化之表。但有大汉受命。祯灵显集。神母告符。足以宅兆民之心。先生当此时。辉神爽乎云霄。濯凤翼于天汉。使九门之外。有非常之客。北阙之下。有神气之宾。而渊游仙隐。窃为先生不取也。良以顽薄。承乏忝官。所谓绝景不御。而驾服驽骀。方今元首。钦明文思。百揆之佐。立则延企。坐则引领。日昃而方丈百御。夜寝而阊阖不闭。垂皇极须日月以扬光。后土待岳渎以导滞。而当圣世。鸾凤林栖。不翔乎太清。麒麟岳遁。不步于郊草。非所以寍八荒慰六合也。不及省侍。展布腹心。略写至言。想望翻然。不倩其意。张良白。四皓荅书云。窜 幽薮。深谷是室。岂悟云雨之使。奄然萃止。方今三章之命 。殷汤之广泽。礼隆乐和。四海克谐。六律及于丝竹。和声应于金石。飞鸟翔于紫阙。百兽出于九门。顽夫固陋。守彼岩穴。足未尝践阊阖目未曾见廊庙。野食于豊草之中。避暑于林木之下。望月晦然後知弓弩之须。谇伐木然後知斧柯之用。当秦项之艰难。力不能负干戈。携手逃奔。避役山草。倚朽若立。循木似济。遂羞青绳盗声于晨鸡。鱼目窃价于随珠。公侯应灵挺特。神父授策。盖无幽而不明也。岂有烹鼎和味。而顾令菽麦厕方丈之御。被龙服衮。而欲使女萝上绀绫之绪。恐滑泥以浊白水。扬尘以乱清风。是以承命倾筐闻宠若惊。谨因飞龙之使。以写鸿蝉之音。乞守兔鹿之志。终其寄生之命也。

  陈平 周勃   三

  陈平

  平。陈留阳武人。仕魏王咎为太仆。去从项王入关。赐爵卿。寻封信武君。拜都尉。去从高帝。仍拜都尉。典护军。为亚将。寻拜护军中尉。汉六年封户牖侯。七年更封曲逆侯。高帝崩。为郎中令。惠帝六年为左丞相。高后元年徙右丞相。文帝即位。复为左丞相。二年卒。谥曰狱侯。

  奏议定列侯功次

  丞相臣平言。谨与绦侯臣勃、曲周侯臣商、颍阴侯臣婴、安国侯臣陵等议。列侯幸得赐餐钱奉邑。陛下加惠。以功次定朝位。臣请臧高庙。(汉书高后纪。二年。诏差次列侯功。其与列侯议定奏之。丞相臣平云云。奏可。)

  上代王即位议

  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将军臣武、御史大夫臣苍、宗正臣郢、朱虚侯臣章、东牟侯臣兴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不当奉宗庙。臣谨请阴安侯顷王后琅邪王列侯二千石议。大王高皇帝子。宜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汉书文纪。闰月己酉。入代邸群臣从至。上议。)

  奉诏除连坐法议

  陛下幸加大惠於天下。使有罪不收。无罪不相坐。甚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等谨奉诏。尽除收律相坐法。(汉书刑志。孝文二年。诏议收律相坐法。左右丞相周勃陈平奏言如其故便。帝复曰。宜孰计之。平勃乃曰云云。)

  周勃

  勃。沛人。高帝起沛。以为中涓。赐爵五大夫。楚怀王拜为襄贲令。及入关。赐爵威武侯。寻拜将军。封绦侯。迁太尉。进相国。历惠帝至高后时并为太尉。文帝即位。以为右丞相。後谢归。及陈平卒。复为丞相。免就国。卒。谥曰武侯。

  入北军行令军中

  为吕氏右襢。为刘氏左襢。(史记吕后纪。)

  为仍用连坐法议

  父母妻子同产相坐及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也。收之之道。所由来久矣。臣之愚计。以为如其故便。(汉书刑法志。孝文二年。诏议除收律相坐法。左右丞相周勃陈平奏言。)

  郦食其

  食其。陈留高阳人。秦时为里监门。高帝下陈留。以为广野君。汉四年为齐王田广所烹。

  踵军门上谒

  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史记。)

  郦食其 娄敬   四

  请说齐王

  臣闻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红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飞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今田广据千里之齐。田闲将二十万众军於历城。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楚。齐人多变诈。足下虽遗数十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汉书郦食其传。)

  娄敬

  敬。齐人。汉五年以褐衣见。赐姓刘。拜郎中。号奉春君。七年。平城围解。封关内侯。号建信侯。

  上书谏高祖

  陛下取天下。不与成周同。而欲比隆成周。臣窃以为不侔。(晋书段灼传。灼长假临去上表。引戍卒娄敬上书谏。)

  作丹书券与匈奴分土界

  自海以南。冠盖之士处焉。自海以北。豊强之士处焉。(北堂书钞一百四引三轴故事。娄敬为高车使者。持节至匈奴。与其分土界。作丹书铁券。 按。陈禹谟本作刚强。)

  张苍

  苍一作仓。阳武人。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有罪亡归汉。二年为常山守。三年为代相。寻徙相赵王张耳。及耳子敖封北平侯。迁为计相。以列侯居相府。十一年为淮南相。高后八年为御史大夫。文帝四年代灌婴为丞相。後二年免。景帝五年卒。年百余岁。谥曰文侯。

  张苍   五

  奏论淮南王长罪

  丞相臣张苍、典客臣冯敬、行御史大夫事宗正臣逸、廷尉臣贺、备盗贼中尉臣福、昧死言。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无度。为黄屋盖乘舆。出入拟於天子。擅为法令。不用汉法及所置吏。以其郎中春为丞相。聚收汉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与居。为治家室。赐其财物爵禄田宅。爵或至关内侯。奉以二千石所不当得。欲以有为。大夫但士伍开章等七十人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欲以危宗庙社稷。使开章阴告长。与谋。使闽越及匈奴发其兵。开章之淮南见长。长数与坐语饮食。为家室娶妇。以二千石俸奉之。开章使人告但。已言之王。春使使报但等。吏觉知。使长安尉奇等往捕开章。长匿不予。与故中尉蕑忌谋。杀以闭口。为棺椁衣衾。葬之肥陵邑。谩吏曰。不知安在。又佯聚土树表其上曰。开章死。埋此下。及长身自贼杀无罪者一人。令吏论杀无罪者六人。为命(汉书为亡命。)弃市罪。诈捕命者以除罪。擅罪人。罪人无告。系治城旦舂以上十四人。赦免罪人。死罪十八人。城旦舂以下五十八人。赐人爵关内侯以下九十四人。前日长病。陛下忧苦之。使使者赐书枣脯。长不欲受赐。不肯见拜使者。南海民处庐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击之。陛下以淮南民贫苦。遣使者赐长帛五千匹。以赐吏卒劳苦者。长不欲受赐。谩言曰。无劳苦者。南海民王织上书献璧(汉书作献璧帛。)皇帝。忌擅燔其书。不以闻。吏请召治忌。长不遣。谩言曰。忌病。春又请长愿人见。长怒曰。女欲离我自附汉。长当弃市。(汉书作长所犯不轨当弃市。)臣请论如法。(史记淮南王传。又见汉书淮南传。少百三十余字。)

  臣苍、臣敬、臣逸、臣福、臣贺、昧死言。臣谨与列侯臣婴等四十三人议。皆曰。长不奉法度。不听天子诏。乃阴聚徒党及谋反者。厚养亡命。欲以有为。臣等议论如法。(史记淮南王传。)

  臣苍等昧死言。长有大死罪。陛下不忍致法。幸赦废勿王。臣请处蜀郡严道邛邮。遣其子母从居。县为筑盖家室。皆廪食。给薪、菜、盐豉炊食器、席蓐。臣等昧死请。请布告天下。(史记淮南王传。)

  奏驳公孙臣汉应土德议

  汉乃水德之始。河决金堤。其符也。冬始[冬始之冬当作年]冬十月。色外黑内赤。与德相应。如公孙臣言。非也。(史记卦禅书。)

  张苍   六

  奏议除肉刑

  肉刑所以禁奸。所由来者久矣。陛下下明诏。怜万民之一有过被刑者终身不息。及罪人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於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谨议。请定律曰。诸当完者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其逃亡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前令之刑城旦舂岁而非禁锢者。如完为城旦舂岁数以勉。臣昧死请。(汉书刑法志。孝文即位十三年。齐大仓令 于公当刑诏狱。逮系长安。其少女缇萦随父至长安上书。天子怜悲其意。遂下除肉刑。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言。制曰可。)

  韩王信

  信。故韩襄王孽孙。从高帝入汉中。拜韩太尉。汉二年立为韩王。从破项籍。都颍川。徙都晋阳。寻徙马邑。降于匈奴。十一年。柴武击斩之。

  上书高帝

  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汉书韩王信传。)

  报柴武书

  陛下擢仆起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荥阳之事。仆不能死。囚於项籍。此一罪也。及寇攻马邑。仆不能坚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反为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今仆有三罪於陛下。而欲求活於世。此伍子胥所以偾於吴也。今仆亡匿山谷闲。旦暮乞貣蛮夷。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也。埶不可耳。(史记韩王信传。汉书韩王信传。汉使柴将军击之。遣信书。信报。)

  韩王信 韩穨当 季布 陈武  七

  韩穨当

  穨当。信次子。生于穨当城。因以为名。孝文十六年从匈奴归国。封弓高侯。景帝是平吴楚功最。卒谥曰壮。

  遗胶西王书

  奉诏诛不义。降者赦其罪。复故。不降者灭之。王何处。须以从事。(汉书吴王濞传。)

  季布

  布。楚人。为项王将。高帝召拜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吕后以为河东守。文帝时召为御史大夫。未拜罢。令还郡。

  寄书谏宝长君

  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史记季布传。汉书季布传。)

  陈武一作柴武

  武一姓柴。秦时以将军起薛。别救东阿。至霸上。汉六年封棘蒲侯。孝文後元年卒。谥曰刚侯。(按。高纪遇刚武侯。应劭音义云。武一姓柴。今据史记律书。合之史汉韩王信淮南长传功臣侯表。知陈武即柴武。应劭说是也。)

  遗韩王信书

  陛下宽仁。诸侯虽有叛亡而复归。(汉书作而後归。)辄复故位号。不诛也。大王所知。今王以败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归。(史记韩王信传。十一年春。复与胡骑入居参合。汉使柴将军击之。遗信书。又见汉书韩王信传。)

  议征南越朝鲜

  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後且拥兵阻 。选蠕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史记律书。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

  申屠嘉

  嘉。梁人。从高帝为队率。率迁都尉。惠帝时为淮阳守。文帝即位。赐爵关内侯。十六年为御史大夫。後二年代张苍为丞相。封故安侯。景帝二年卒。谥曰节侯。

  陈武 申屠嘉 陶青  八

  奏议孝文为太宗庙

  丞相臣嘉等言。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臣等议曰。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世世献祖宗之庙。郡国诸侯宜各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庙。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岁献祖宗之庙。请着之竹帛。宣布天下。(史记文纪。汉书景纪。)

  陶青

  青。高帝末嗣父舍爵开封侯。文帝後二年为御史大夫。景帝二年代申屠嘉为丞相。七年免。中三年卒。谥曰夷侯。

  劾奏 错

  吴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今御史大夫错议曰。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汉书 错传。丞相青翟、中尉嘉、延尉欧劾奏错云云。制曰可。 按。严青翟。孝武元狩五年代李蔡为丞相。今此事在孝景三年正月。其时丞相乃陶青也。各汉书本衍一翟字耳。)

  薄昭

  昭。吴人。文帝母薄太后之弟。元年拜车骑将军。封轵侯。十年坐罪自杀。

  薄昭   九

  与淮南王长书

  窃闻大王刚直而勇。慈惠而厚。贞信多断。是天以圣人之资奉大王也。甚威。不可不察。今大王行不称天资。皇帝初即位。易侯邑在淮南者。大王不肯。皇帝卒易之。使大王得三县之实。甚厚。大王以未尝与皇帝相见。求入朝见。未毕昆弟之欢。而杀列侯以自为名。皇帝不使吏与其闲。赦大王。甚厚。法二千石缺。辄言汉补。大王逐汉所置。而请自置相二千石。皇帝骫天下正法而许大王。甚厚。大王欲属国为布衣。守冢真定。皇帝不许。使大王母失南面之尊。甚厚。大王宜日夜奉法度修贡职。以称皇帝之厚德。今乃轻言恣行以负谤於天下。甚非计也。夫大王以千里为宅居。以万民为臣妾。此高皇帝之厚德也。高帝蒙霜露。沬风雨。赴矢石。野战攻城。身被创痍。以为子孙成万世之业。艰难危苦甚矣。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养牺牲。豊洁粢盛。奉祭祀。以无忘先帝之功德。而欲属国为布衣。甚过。且夫贪让国土之名。轻废先帝之业。不可以言孝。父为之基而不能守。不贤。不求守长陵而求之真定。先母後父。不谊。数逆天子之令。不顺。言节行以高兄。无礼。幸臣有罪。大者立断。小者肉刑。不仁。贵布衣一剑之任。贱王侯之位。不知。不好学问大道。触情妄行。不详。此八者。危亡之路也。而大王行之。弃南面之位。奋诸贲之勇。常出入危亡之路。臣之所见。高皇帝之神。必不庙食於大王之手明白。昔者周公诛管叔放蔡叔以安周。齐桓杀其弟以反国。秦始皇杀两弟迁其母以安秦。顷王亡代高帝夺之国以便事。济北举兵。皇帝诛之以安汉。故周齐行之於古。秦汉用之於今。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於太上。不可得也。亡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其在王所。吏主者坐。今诸侯子为吏者。御史主。为军吏者。中尉主。客出入殿门者。卫尉大行主。诸从蛮夷来归谊。及以亡名数自占者。内史县令主。相欲委下吏。无与其祸。不可得也。王若不改。汉系大王邸。论相以下。为之柰何。夫堕父大业。退为布衣所哀。幸臣皆伏法而诛。为天下笑。以羞先帝之德。甚为大王不取也。宜急改操易行。上书谢罪曰。臣不幸。早失先帝。少孤。吕氏之世。未尝忘死。陛下即位。臣怙恩德骄盈。行多不轨。追念罪过。恐惧。伏地待诛不敢起。皇帝闻之。必喜。大王昆弟欢欣於上。群臣皆得延寿於下。上下得宜。海内常安。愿孰计而疾行之。行之有疑。祸如发矢。不可追已。(汉书淮南厉王长传。厉王归国益恣。文帝重自切责之。时帝舅薄昭为将军。尊重。上令昭予厉王书。谏数之。)

  薄昭 张武   十

  张武

  武为代国郎中令。文帝即位。以受赇金钱不徙。十四年拜车骑将军。屯渭北。军罢。复故官。及葬霸陵。为复土将军。

  议止代王入嗣

  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史记文纪。陈平周勃使人迎代王。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张武等议。)

  贾山

  山。颍川人。初为颍阴侯灌婴给事。文帝时屡上书言事。不用。

  贾山  十一、十二、十三

  至言

  臣闻为人臣者。尽忠竭愚。以直谏主。不避死亡之诛者。臣山是也。臣不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於内。成名於外。而使後世不绝息。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而听。一夫大謼。天下向应者。陈胜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钟鼓帷帐。不移而具。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挠。为宫室之丽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为驰道於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策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薶之移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蓬颗蔽冢而托葬焉。秦以熊罢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臣昧死以闻。愿陛下少留意而详择其中。臣闻忠臣之事君也。言切直则不用而身危。不切直则不可以明道。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闻。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地之硗者。虽有善种。不能生焉。江皋河濒。虽有恶种。无不猥大。昔者夏商之季世。虽关龙逢箕子比干之贤。身死亡而道不用。文王之时。豪杰之士皆得竭其智。刍荛采薪之人皆得尽其力。此周之所以兴也。故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仁者善养士。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均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埶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乃况於纵欲恣行暴虐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则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失矣。弗闻则社稷危矣。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瞽诵诗谏。公卿比谏。士传言谏过。庶人谤於道。商旅议於市。然後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天子之尊。四海之内。其义莫不为臣。然而养三老於太学。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祝 在前。祝鲠在後。公卿奉杖。大夫进履。举贤以自辅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谏。故以天子之尊。尊养三老。视孝也。立辅弼之臣者。恐骄也。置直谏之士者。恐不得闻其过也。学问至於刍荛者。求善无餍也。商人庶人诽谤已而改之。从善无不听也。昔者秦政力并万国。富有天下破六国以为郡县。筑长城以为关塞。秦地之固。大小之埶轻重之权。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强。胡可胜计也。然而兵破於陈涉。地夺於刘氏者。何也。秦王贪狼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用民之力。不过岁三日。什一而籍。君有余财。民有余力。而颂声作。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与为怨。家与之为雠。故天下坏也。秦皇帝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秦皇帝东巡狩至会稽。琅邪刻石着其功。自以为过尧舜统。县石铸钟虡。筛土筑阿房之宫。自以为万世有天下也。古者圣王作谥。三四十世耳。虽尧、舜禹、汤、文、武絫世广德。以为子孙基业。无过二三十世者也。秦皇帝曰。死而以谥法。是父子名号有时相袭也。以一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故死而号曰始皇帝。其次曰二世皇帝者。欲以一至万也。秦皇帝计其功德。度其後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亡进谏之士。纵恣行诛。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媮合苟容。比其德则贤於尧舜。课其功则贤於汤武。天下己溃而莫之告也。诗曰。匪言不能。胡此畏忌。听言则对。赞言则退。此之谓也。又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寍。天下未常亡士也。然而文王独言以寍者何也。文王好仁则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不能尽甚力。则不能成甚功。故古之贤君。於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亡数。死则往吊哭之。临其小敛大敛。已棺涂而後为之服锡衰麻絰。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於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服法服端容貌正颜色然後见之。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功德立於後世。而令闻不忘也。今陛下念思祖考。术追厥功。图所以昭光洪业休德。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欣欣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敺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又必怠於政矣。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灭外徭卫卒。止岁贡。省厩马以赋县传。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赐天下男子爵。大臣皆至公卿。发御府金赐大臣。宗族亡不被泽者。赦罪人。怜其亡发赐之巾。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也而赐之衣。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是以元年膏雨降。五谷登。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刑轻於它时而犯法者寡。衣食多於前年而盗贼少。此天下之所以顺陛下也。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母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後唯陛下所幸耳。古者大臣不媟。故君子不常见其齐严之色肃敬之容。大臣不得与寡游。方正修絜之士不得从射猎。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如此。则陛下之道尊敬。功业施於四海。垂於万世子孙矣。诚不如此。则行日坏而荣日灭矣。夫士修之於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窃愍之。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夫游不失乐。朝不失礼。议不失计。轨事之大者也。(汉书贾山传。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名曰至言。)

  对诘谏除盗铸钱令

  钱者亡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贵。富贵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为之。是与人主共操柄。不可长也。(汉书贾山传。其後文帝除盗铸钱令山复上书谏。以为变先帝法非是。章下诘责对已为。)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