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全汉文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全汉文卷二十六

 

  乌程严可均校辑

  唐蒙

  蒙。建元中为番阳令。元光。中以郎中通夜郎。

  上书请通夜郎

  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史记西南夷传。又见汉书西南夷传。)

  张骞

  骞。汉中成固人。建元中为郎。使西域。再为匈奴所获。历十三岁亡归。拜太中大夫。元朔末从卫青出塞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中迁卫尉。出塞後期论斩。赎为庶人。後拜中郎将。得使西域。还拜大行。

  唐蒙 张骞   一

  具言西域地形

  太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着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扞 于寘。于寘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史记大宛传。骞使西域还具为天子言之。)

  言通大夏宜从蜀

  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着。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史记大宛传。见汉书张骞传。)

  请招乌孙居浑邪故地.

  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虽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闲。小国也。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翎侯抱亡。置草中。为求食。还见狼乳之。又鸟衔肉翔其旁。以为神。遂持归匈奴。单于爱养之。及壮。以其父民众与昆莫。使将兵。数有功。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大月氏复西走。徙大夏地。昆莫略其众。因留居。兵稍强。会单于死。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遭兵击之。不胜。益以为神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遗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汉书张骞传。)

  张骞 许裒  二

  谕指乌孙

  乌孙能东居浑邪地。则汉遣翁主为昆莫夫人。(史记大宛传。)

  许裒

  裒。(初学记作令裒。)爵里未详。

  明堂议

  圣人之教。制作之象。所以法天地。比类阴阳。以成宫室。本之太古。以昭令德。茅屋采椽。土阶素舆。越席皮弁。盖兴黄帝尧舜之世。是以三代修之也。(三辅黄图。汉明堂在长安西南七里。孝武议立明堂于长安城南。许裒等议。又见初学记十三。)

  司马谈

  谈。河内人。建元中为太史令。元封初卒。

  祠后士议

  天地牲角茧栗。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圆丘为五坛。坛一黄犊大牢具。巳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史记封禅书。有司与太史公祠官宽舒议。 案。事在元符二年汉书郊祀志上。太史公作太史令谈。师古曰谈即司马谈也。)

  议立太畤坛

  神灵之休。佑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太畤坛以明应。令太祝领。秋及腊闲祠。三岁天子一郊见。(史记封禅书是夜有美光。及昼。黄气上属天。太史公祠官宽舒等曰。又见汉书郊祀志上。)

  司马谈   三

  论六家要指

  易大传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详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叙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叙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澹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君唱臣和。主先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佚。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黜聪明。释此而任术。天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神形蚤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纪网。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儒者以六蓺为法。六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墨者亦上尧舜。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掾不断。饭土簋。歌土刑。粝梁之食。藜雚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率。故天下共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也。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不能废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壹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踰越。虽百家不能改也。名家苛察徼绕。使人不得反其意。鄟决于名。时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後。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兴舍。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网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款。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燿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繇此观之。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繇哉。(汉书司马迁传。)

  司马谈   四

  司马迁

  迁字子长。谈子。元封中为太史令。天汉中坐罪宫刑。後为中书令。有史记一百三十卷。集一卷。

  悲士不遇赋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文选张衡归田赋注作天道悠昧。又司马彪赠山涛诗注陆机塘上行注作天道悠昧人理促兮。则跨涉下句。)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之鄙也。好贵夷贱。哲之乱也。炤炤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间夕死。孰云其否。逆顺还周。乍没乍起。理不可据。智不可恃。(二句从文江淹诣建平王上书注补。)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蓺文类聚三十。)

  司马迁   五

  报任少卿书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懃懃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已者用。女为说已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书辞宜荅。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至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予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宧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柰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如此矣。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网维尽思虑。今以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未。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行。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

  司马迁   六

  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盃酒。接殷懃之余懽。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当思夺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蒆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徵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人。一国共攻而围之。转阙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更张空拳。冒白刃。北向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後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柰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皉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厤。近乎卜祝之闲。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七

  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正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绦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闲。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免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沈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由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烡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彩不表于後世也。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泰。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厎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

  司马迁   八

  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已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着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合之臣。寍得自引深藏於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沈。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汉书本传。文选。案。本传有删节。)

  与摰伯陵书

  迁闻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伏惟伯陵材能绝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洁。不以细行荷累其名。固已贵矣。然未尽太上之所繇也。愿先生少致意焉。(高士传。)

  素王妙论

  计然者。葵邱濮上人。其先晋国公子也。姓辛氏。字文。尝南游越。范螽师事之。(御览四百四。)

  诸称富者。非贵其身得志也。乃贵恩覆子孙。而泽及乡里也。黄帝设五法。布之天下。用之无穷。盖世有能知者莫不尊亲。如范子可谓晓之矣。子贡吕不韦之徒颇预焉。自是已後无其人。矌绝三百有余年。管子设轻重九府。行伊尹之术。则桓公以露。元合诸侯。一匡天下。范螽为越相。三江五湖之间。民富国强。卒以擒吴。功成而弗居。变名易姓。之陶自谓朱公。行十术之计。二十一年之间。三致千万。再散与贫。(御览四百七十二。困学纪闻二十。)

  司马迁 挚峻   九

  挚峻

  峻字伯陵。京兆长安人。隐于 山。

  报司马子长书

  峻闻古之君子。料能而行。度德而处。故悔吝去于身。利不可以虚受。名不可以苟得。汉兴以来。帝王之道。于斯始显。能者见利。不肖者自屏。亦其时也。周易。大君有命。小人勿用。徒欲偃仰从容。以送余齿耳。(高士传。)

  有能者见锋颖之秋豪。(文选潘岳为贾长润作赠陆机诗注。 案。吴都赋注作有能见锋颖之状。)

  徐乐

  乐。燕郡无终人。元光中为郎中。

  上武帝书言世务

  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未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无乡曲之誉。非有孔墨曾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此观之。天下诚有士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

  徐乐   十

  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有大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还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所留意而深察也。闲者关东五谷不豋。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其要期使天下无士崩之势而已矣。故虽有强国劲兵。陛下逐走兽。射蜚鸟。弘游燕之囿。淫从恣之观。极驰骋之乐。自若也。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帐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而天下无宿忧。名何必汤武。俗何必成康。虽然。臣窃以为陛下天然之圣。宽仁之资。而诚以天下为务。则汤武之名不难侔。而成康之俗可复兴也此二体者立。然後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遗德。为数世隆。南面背扆。摄袂而揖王公。此陛下之所服也。臣闻图王不成。其敝足以安。安则陛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奚征而不服乎哉。(史记主父偃传。汉书徐乐传。)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