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附录一 跋
契丹国志提要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宋叶隆礼撰。隆礼号渔林,嘉兴人,淳佑七年进士,由建康府通判,历官秘书丞,奉诏撰次辽事为此书,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降表、宋、辽誓书、议书一卷,南北朝及诸国馈贡礼物数一卷,杂载、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录及诸杂记四卷。钱曾读书敏求记称其书法谨严,笔力详赡,有良史风;而苏天爵三史质疑则谓隆礼不及见国史,其说多得於传闻,讥其失实甚多。今观其书,大抵取前人纪载原文,分条采摘,排比成编。穆宗以前纪、传,则本之资治通监;穆宗以後纪、传,则本之李焘长编等书。其胡峤陷北记,则本之欧史四夷附录;诸番记及达锡、伊都等传,则本之洪皓松漠记闻;杂记,则本之武圭燕北杂记。案圭书今不传,其言略见曾慥类说。皆全袭其词,无所更改,间有节录,亦多失当。如通监载太祖始立为王事,上云「恃强不受代」,故下云「七部求如约」,今此书删去「不受代」之文,则所谓「如约」者,果何事乎?又长编载圣宗南侵事云:「天雄军闻契丹至,阖城惶遽。契丹潜师城南,设伏狄相庙,遂南攻德清。王钦若遣将追击,伏起,天雄兵不能进退。」其事甚明。今此书於「阖城惶遽」下,即接「伏起」云云,而尽删其「潜师」「设伏」之文,则所伏者果谁之兵乎?又松漠记闻载「黄头女真,金人每当出战,皆令前驱」。盖洪皓所亲见,其为金人事甚明。今此书乃径改「金人」为「契丹」,采入辽志,则益为颠倒事实矣。又帝纪中凡日食、星变诸事,皆取长编所记,案年胪载。然辽、宋历法不齐,朔闰往往互异。如圣宗开泰九年,辽二月置闰,宋十二月置闰,宋之七月,在辽当为八月,而此书仍依宋法,书「七月朔,日食」。此类亦俱失考。盖隆礼生南渡後,距辽亡已久,北土载籍,江左亦罕流传,仅据宋人所修史传及诸说部钞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苏天爵所论,深中其失,钱曾盖未详核也。特诸家目录所载,若辽庭须知、使辽图钞、北辽遗事、契丹疆宇图、契丹事迹诸书,隆礼时尚未尽佚,故所录亦颇有可据。如道宗寿隆纪年,此书实作寿昌,与辽世所遗碑刻之文并合,可以证辽史之误。又天祚纪所载与金攻战,及兵马、渔猎诸事,较辽史纪、志为详,存之亦可备参考。惟其体例参差,书法颠舛,忽而内宋,则或称辽帝,或称国主;忽而内辽,则以宋帝年号,分注辽帝年号之下,既自相矛盾。至杨承勳劫父叛君,蔑伦伤教,而取胡安国之谬说,以为变不失正,尤为无所别裁。又书为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胡安国说,乃称安国之谥,於君前臣名之义,亦复有乖。今并仰遵圣训,改正其譌,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册之定论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十一史部六。
契丹国志提要补正
胡玉缙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忽而内宋,则或称辽帝,或称国主;忽而内辽,则以宋帝年号分注辽帝年号之下,既自相矛盾。」
案:卷首载乾隆四十六年谕云:「甚至大书辽帝纪元於上,而以宋祖建隆等年号分注於下,尤为纰缪。」窃谓书既名契丹国志,则以辽纪年即公羊「地从主人」之例。提要於此处,但议其矛盾,不斥其纰缪,颇见斟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上册卷十七。
契丹国志提要辨证
余嘉锡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宋叶隆礼撰。隆礼号渔林,嘉兴人,淳佑七年进士,由建康府通判,历官秘书丞,奉诏撰次辽事为此书」,「所录颇有可据」,「存之亦可备参考。惟其体例参差,书法颠舛,忽而内宋,则或称辽帝,或称国主;忽而内辽,则以宋帝年号分注辽帝年号之下,既自相矛盾。」「又书为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胡安国说,乃称安国之諡,於君前臣名之义,亦复有乖。」
嘉锡案:隆礼之别号、籍贯、科目,契丹国志皆不载。厉鹗宋诗纪事卷六十六从至元嘉禾志采取隆礼烟雨楼诗一首,其小传云:「叶隆礼号渔林,嘉兴人,淳佑七年进士,官建康府西厅通判,改国子监簿。」提要所敍,全本於此。隆礼进书表云:「臣奉敕命,谨采摭遗闻,删剔繁宂,缉为契丹国志以进。」末题「淳熙七年三月日秘书丞臣叶隆礼上表」。淳熙者,孝宗年号,故提要云:「历官秘书丞,书为奉孝宗敕所撰也。」阁本提要亦云隆礼于孝宗时奉诏撰次辽君臣事蹟为此书。不思淳佑乃理宗年号,由淳佑七年上数至淳熙七年,凡六十八年。使此书果为淳佑进士叶隆礼者所撰,安有释褐登朝,回翔馆阁,又历六十余载,年将大耋,方登进士第之理乎?厉鹗尝撰辽史拾遗,引用契丹国志至夥,於隆礼表末署衔,不容不见,而小传中竟不言官秘书丞,盖因时代先後不合,疑其非一人耳。案至元嘉禾志卷十五宋登科题名,淳佑七年张渊微榜有叶隆礼。又卷十六碑碣类有进士题名序一篇,此嘉兴府之题名。自称前进士叶隆礼,末题咸淳改元九月吉日书。又卷三十一题咏类此卷皆属嘉兴县。烟雨楼诗,有叶隆礼渔林一首。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四西厅通判题名云:「叶隆礼,承奉郎,淳佑十年十月到任,至十二年二月改除国子监簿离任。」以上皆厉氏小传所本,可见其无一字无来历也。考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曰:「叶隆礼士则,谪居袁州,袁之士友醵酒以招之。蜀士张汴朝宗作乐语一联云:『扫地焚香,有苏州之雅淡;仰天拊缶,无杨氏之怨伤。』士则大称之。」万姓统谱卷三十九云:「张汴,字朝宗,度宗时文天祥起兵,辟为参谋,空坑兵败,为乱兵所杀。」明朱存理珊瑚木难卷四赵子固梅竹诗後有跋一篇,末题「咸淳丁卯五月晦日隆礼书于春咏堂」,其下有小字注曰「叶士则」。知士则为隆礼之字,可补厉氏所未及。丁卯为咸淳三年,上溯淳熙七年,凡八十八年,隆礼必不能为淳熙时秘书丞亦明矣。千顷堂书目卷三着录此书,注为元人,则隆礼盖已入元,必非孝宗时人也。若谓孝宗时别有一叶隆礼,则除进书表年月一行外,毫无显据。考之中兴馆阁正续录,上起建炎初元,下终淳熙五年,不独秘书丞中无叶隆礼姓名,即遍检馆阁羣官,亦未尝有是人也。续录起於淳熙五年,其目录後有跋云:「中兴馆阁录淳熙四年成书,其後附录者,多讹舛缺略。嘉定三年十月重行编次,是正讹舛,其缺略者增补之,名曰馆阁续录。逐卷之末,不题卷数,贵在他日可以旋入,继今每於岁杪分委省官,取岁中合载事,略加删润,刊於卷末。」据旧钞本。嘉定三年,上距淳熙五年,才三十有二年,时代既近,考订自易,既经重行增补,不当犹有缺略,以後则每届岁终,随时增入,尤不当遗漏姓名。是进书表末所署年月官职,皆可疑也。或谓今本馆阁录为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内辑出,安保其无所脱误,则又不然。余尝假得友人于思泊省吾所藏旧钞本,其先历为章寿康、叶德辉所藏,有杨守敬及叶氏手跋。其续录中,有钱大昕手钞数卷,黄丕烈逐卷以宋刻本校过,正录未校。点画小异,纤悉必具。宋本亦颇有阙叶,然官联中秘书丞题名,实完好无阙,亦无叶隆礼姓名,是隆礼固未尝为是官也。或者秘书丞题名,止于咸淳三年,隆礼之拜官,尚在其後,表末淳熙七年乃咸淳七年之误,则不可知耳。夫隆礼之书,既系奉敕撰集,且尝表奏进御,则立言之间,当倍极恭慎,乃其书法,竟或内辽而外宋,宜非当时臣子之所敢为,疑是後人所伪撰,假隆礼之名以行,犹之大金国志托名宇文懋昭耳。懋昭始末虽不可考,亦必实有其人。其书陈氏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皆不着录。元袁桷清容集卷四十一有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状一篇,所列遗书,凡一百四十余种,尚无此书。可见元初未行於世,至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五三史质疑始云:「叶隆礼、宇文懋昭为辽金国志,皆不及见国史,其说多得之传闻。」知其书当出於中叶以後矣。黄丕烈有元刻本,见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卷二。纵属伪作,亦出自元人之手,未尝不可备参考也。又考咸淳临安志卷四十九郡守表云,理宗开庆元年己未,叶隆礼,台州人,十一月一日「以朝散郎直秘阁、两浙运判除军器少监,兼知。谓兼知临安府事。闰十一月二日磨勘,转朝奉大夫,景定元年庚申正月一日,除军器监,兼职仍旧。二月六日,隆礼除直宝文阁,知绍兴府。」又卷五十两浙转运题名云:「叶隆礼,开庆元年十月为运判,十一月知临安府。」宝庆会稽续志卷二安抚题名即知府题名,以南宋知绍兴府者,例兼安抚使也。云:「叶隆礼,景定元年二月,以朝奉大夫除直文阁知,十六日到任,四月二十六日交割,以次官离任。」以次官,谓下文所载後任官。此与撰契丹国志者同时同姓名,似即一人,惟一作秀州嘉兴人,一作台州人,为不同。疑临安志本作秀州人,以点画残缺,误写为「台」耳。姑附於此,容俟再考。四库提要辨证卷五。
三史质疑节录
苏天爵
叶隆礼、宇文懋昭为辽、金国志,皆不及见国史,其说多得于传闻。盖辽末金初,稗官小说中间,失实甚多,至如建元、改号、传次、征伐及将相名字往往杜撰,绝不可信。如张师颜南迁录尤为纰缪。滋溪文稿卷二十五。
焚椒录
王士祯
契丹国志后妃传道宗萧皇后本传云「性恬寡欲。鲁王宗元之乱,道宗同猎,未知音耗,后勒兵镇帖中外,甚有声称。崩,葬祖州」云云而已。焚椒录所纪耶律乙辛、张孝杰辈谗构赐死之事,纪无一字及之。又录称「后为南院枢密使惠之少女」,而志云「赠同平章事显烈「烈」原作「然」,据契丹国志改。之女」。志言「勒兵」,似娴武略者,而录言「幼能诵诗,旁及经子」。录中所载射虎、应制诸诗及回心院词皆极工,而无一语及武事。且本纪道宗在位四十七年,改元者三:清宁、咸雍、寿昌,初无太康之号,而录载乙辛密奏太康元年十月据宫婢单登及教坊朱顶鹤陈首云云,已上皆抵牾不合,不可解也。按:辽史宣懿皇后虽略,而与焚椒录所纪同,盖契丹志之疏耳。志虽载天祚文妃善歌诗,其咏史云「丞相朝来剑佩鸣,千官侧目寂无声」云,案史亦载此诗,是骚体,非律也。重辑渔洋书跋。
读契丹国志表记
钱曾
叶隆礼契丹国志二十七卷。案:诸家藏本仅十七卷,「二」字疑衍文。题词本有。述古目作二十卷,注「钞」字。钰案:瞿目有元刊本,海丰吴氏有艺芸精舍影钞元本,皆二十七卷。士礼居藏十七卷,乃残元本。述古目二十卷,系脱「七」字。阮本未误。[[补]]黄录采遗云:「宋秘书丞嘉兴叶隆礼撰,述契丹自阿保机初兴,迄於天祚,凡二百余载之事,略仿纪传体,前有辽国始兴本末、九主年谱,末附宋臣纪录、诸蕃国杂记、岁时杂记等类,於淳熙七年表上。」隆礼书法谨严,笔力详赡,洵有良史之风。钰案:四库提要云:「隆礼生南渡後,距辽亡已久,北土载籍,江左亦罕流传,仅据宋人所修史传及诸说部钞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苏天爵三史质疑所论,深中其失,钱曾盖未详核也。」具载两国誓书及南北通使礼物,盖深有慨於「海上之盟」,使读者寻其意於言外耳。弃祖宗之宿好,结虎狼之新欢,孰当扞刊本、阮本作「扞」,[[补]]题词本作「扞」。蔽?青城之祸,详其流毒,实有隐痛焉。存辽以障金,此则隆礼之志也。至降阮本作「夷」,[[补]]刊本亦作「夷」。契丹为国,不史而志之,其尊本朝也至矣。[[补]]题词本「至矣」下有「数百年来罕有知其心事者」十一字,朱笔抹去。予特表而出之。渔洋书跋云:「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宋淳熙七年秘书丞叶隆礼奉诏撰进,其书帝纪十二卷,后妃、诸王、外戚传三卷,列传四卷,石晋降表、宋澶渊盟书、关南誓书、议割地界书共一卷,南北朝馈献礼物、外国贡献一卷,四京、州县沿革一卷,风俗、官制、科举等一卷,王沂公、富郑公行程录一卷,张舜民使北记等一卷,诸番杂记、岁时杂记一卷,简净可观。」章钰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证卷二之上。
契丹国志跋
杭世骏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淳熙七年秘书丞叶隆礼表进。其刘六符、耶律余覩诸传及诸番杂记全袭洪氏松漠纪闻,晋出帝降表暨东丹王传又割五代史以成文。其与他书异者,惟王沂公、富郑公行程录,文献通考虽载其目,而其书已亡,得此为不坠於地。至胡峤陷北记,五代史、辽史间一称引之,此独载其全,为可宝也。道古堂文集卷二十六。
契丹国志跋
程晋芳
右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宋淳熙七年秘书丞叶隆礼表进。前有世系图、晋献契丹全燕图、契丹地理图、帝纪十二卷、传七卷,自二十卷至二十七卷皆杂记晋宋往来仪事及本国诸国风土岁时。辽别史今存者少,此最足供考校,如欧公五代史附录自注谓「契丹年号,诸家所记,舛谬不一」,唯据辽太宗立晋高祖册文称「天显九年」为证。考志实在天显十年十一月,足以正欧史之譌也。卷二附载记异录辽主德光得异梦,占之云:「当为中国立天王」,司马氏考异亦未之及。辽史有大同元年即会同十一年,此书无大同元年,而有会同十一年,其十一年下有注甚详,校对各史皆合,是又足证辽史之误,不知当时何故有「大同」二字,岂命名之未用耶?辛楣学士曾作文辨之,尚未引及此书也。建官制度门中所载,如敞史、木古思努(古)、都努古、徒努(古),皆辽史百官志所不载。衣服如义襴紫?鞢,亦仪衞志所遗。钱氏敏求记但举其用意之大端,而其可采者未之及,赵志忠之阴山杂录今不可得,则此书宜可贵矣。至元嘉禾志云「隆礼号渔林,嘉兴人」,盖失其字矣。又谓是「淳佑七年进士,官建康府西厅通判,改国子监簿」。按淳熙乃孝宗之十二年甲午第三改元年号,七年则为庚子,孝宗之十八年也。淳佑乃理宗之十七年辛丑第五改元号,七年则为丁未,理宗之二十三年,上距淳熙七年且六十七年,乌有淳佑七年进士转于七十年前献书者乎?或淳熙误作淳佑,然亦无是年成进士即官秘书丞之理。凡此皆有可疑,古书于今往往有难解处,惜不得多本以证之也。勉行堂文集卷五。
扫叶山房刊本契丹国志序
席世臣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宋秘书丞叶隆礼奉勅撰。隆礼以南人而纪北事,囿於见闻,尚多阙略,然其敍次笔法,有良史才。原夫辽之立国,四京分建,控制诸蕃,何其强也!乃太祖、太宗之雄略开基,圣宗、兴宗、道宗之辑民保境,一荒淫之天祚败之而无余,敍述之际,垂鉴深矣!至於宋、辽之交,尤多微意,若澶渊誓书、关南誓书、地界之议、礼物之数,皆详载无遗。盖宋徽宗之约金攻辽,衅起於赵良嗣,祸成於童贯、蔡攸,权其曲直,责有所归。隆礼不敢显言之,故备陈旧典,以戒前车。所谓据事直书而其义自见,盖亦史氏之法也。此书近有坊刻,颇多讹戾之处,世臣以中秘本校正之,视坊本为完善云。南沙席世臣识。契丹国志扫叶山房校刊本卷首。
题元刻本契丹国志
黄丕烈
契丹国志十七卷。元刻本。契丹国志,余向藏钞本,其上方有小字标明书中眼目,衆皆以为此必有所据。及观书华阳顾氏,见元刻本,方信钞本所自出,果元本也。昨岁春间,鲍渌饮以元刻见归,末尾卷多缺,急向顾氏借录,孰知顾本自十五卷已下皆缺乎。遂就其见存之卷,校补缺字而还之。至於钞本与元刻本又多不同,未必影写,拟补缺字,未敢深信也。丁卯(一七四七年)正月十有九日,复翁。
岁在辛未(一七五一年)仲夏,书友有以契丹国志钞本求售者,余见其装潢,识是述古堂物,且与元刻款式同,因留阅。其所携本适为下册,遂请西宾陆东萝钞补余书之缺,亦一快事也。小暑後一日雨窗,复翁识。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契丹国志黄丕烈题书。
题旧钞本契丹国志二则
黄丕烈
余向藏契丹国志,有曹彬侯手钞本,继又得鲍渌饮所归元刻本,末亦多缺失,赖曹本补之。岁乙亥(一七五五年),有人指名相索,遂转归之,深惜从前未校其异於曹本也。近有书友携旧钞本来,行款与曹本异,疑出元本,因忆试饮堂顾氏有残元本在,遂借归取勘,行款与书贾本同,特钞时未必影写耳。余抱残守缺,喜为古书补亡,乃丐诸顾氏,以家刻易得,复借诸书贾,倩友传录,照钞本行款,补於元刻本後。虽未必尽如元刻,然差胜於不知妄作者矣。惟是原钞不能无误,传录亦复多讹,十六至十九录误者,写手自改,二十卷後余手校,即校正补脱,不复剜改,恐时久脱落也。丁丑(一七五七年)十一月二十有二日,复翁记。
契丹国志,近时埽叶山房始有刻本,前此如元刻外,无他刻,故自来藏书家皆储钞本,余何幸而两收元刻?虽俱未完善,然屡得旧钞补之,差胜不知妄作矣。年来力不从心,典籍大半散逸,然积习未除,抱残守缺,时一留心,殊自笑书魔之犹在也。嘉庆己卯孟秋白露前一日识於县桥小隐,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二。
藏契丹国志记
瞿镛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元刊本。宋叶隆礼撰,前有经进契丹国志表,末题淳熙七年三月日秘书丞叶隆礼上表。又契丹初兴本末、契丹世系图、契丹国九主年谱、契丹地理图、晋献契丹全燕之图。卷末有黄荛圃二跋,其一云:「契丹国志,余向藏钞本,其上方有小字标明书中眼目,以为必有所据。及观顾氏元刻本,方信钞本所自出,果元本也。昨岁春间,鲍渌饮以元刻见归,尾卷多缺,急向顾氏借录,孰知顾本自十五卷下皆缺乎,遂就见存之卷,校补缺字而还之。丁卯正月十九日,复翁。」其一云:「辛未夏,书友以契丹国志钞本求售,识是述古堂物,与元刻本款式同,因请西宾陆东萝钞补余书之缺,亦一快事也。暑後一日,复翁识。」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卷九。
读契丹国志跋记
周中孚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写本。宋叶隆礼奉敕撰。隆礼,嘉兴人,淳佑七年进士,官至秘书丞。四库全书着录,倪氏补辽金元志亦载之。是编记辽一代二百余年君臣事蹟,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降表、宋辽澶渊、关南誓书、议割地界书一卷,南北馈献礼物、外国进贡礼物、契丹回赐物件一卷,地理一卷,制度一卷,王沂公、富郑公两行程录,余尚书、刁奉使两北语诗一卷,张舜民使北记、胡峤陷北记一卷,诸番国杂记一卷,岁时杂记一卷。大抵取司马通监、李氏长编、欧史四夷附录、洪皓松漠纪闻、武圭燕北杂记诸书,排纂成书,无所改易。间有删节,颇多失当。然王沂公、富郑公之书,通考虽载其目,而其书已亡,得此为不坠于地。胡峤陷北记,五代史、辽史间一称引之,此独载其全文,为可宝也。惟书中忽内宋外辽,忽内辽外宋,茫无体例。且奉诏撰着,而称王曾、富弼、余靖、刁约之諡与官,所引胡安国说,亦称其諡,其说尤多纰缪。武英殿刊本已遵高宗纯皇帝谕旨改正,今扫叶山房本悉从殿本付梓。此犹当日原本,前有契丹国初兴本末、契丹国九主年谱,并淳熙七年渔林进表。说海及历代小史均取是书节录一卷,题曰辽志,尤无取焉。郑堂读书记卷十八。
契丹国志识记三则
章钰
据艺芸精舍校本,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疑出原式,唐翰题书衣题语谓「从元刊本影出」,或当有据,今藏海丰吴氏,乙卯(一八五五年)三月备校,五日讫事。章钰。
四库提要云:「仰遵圣训,改正胡安国谬说。」又黄荛圃跋元刻本云:「其上方有小字标明书中眼目」。是扫叶源出阁本,故不存胡说。汪钞校本与黄跋符合,鹪庵定为从元本出,昭然无可疑,海丰吴氏又藏旧钞大金国志一部,行格与契丹国志上方小字标目亦同,知二书必有同刻之本也。
跋石莲阁艺芸精舍影元本稿
此书渔洋书跋、读书敏求记均未标明何本,惟士礼居藏十七卷,乃残元本也。今通行扫叶山房刻本,系出四库,不但删去胡安国说及上方小字标目,文中触目字样,均经馆臣改过,与钰前见孔荭谷抄校邵二云手辑旧五代史原本相同。此本尚存真面目,故可秘珍。乙卯(一八五五年)四月,借校一过,因记。北京图书馆藏章钰识记清影本契丹国志。
契丹国志题识
刘履芬
隆礼书法谨严,笔力详赡,洵有良史之风。具载两国誓书及南北通使礼物,盖深有慨于「海上之盟」,使读者寻其意于言外耳。弃祖宗之宿好,结虎狼之新欢,自撤篱樊,孰当扞蔽?青城之祸,详其流毒,实有隐痛焉。存辽以障金,此则隆礼之志也。至夷契丹为国,不史而志之,其尊本朝也至矣。予特表而出之。遵王识。
同治甲戌(一八七四年)仲冬三十日抄竟。曹君手录自第十卷止,余皆邬所抄,误字颇多,尚待刊正。江山刘履芬记于吴门。
甲申(一八八四年)冬日托邬圣约兄抄竟是本,并录遵王跋语于此,取其议论醇正也。曹炎。北京图书馆藏刘履芬题识清抄本契丹国志。
善本契丹国志录
罗振常
契丹国志十七卷,宋叶隆礼撰,旧抄本。十二行,行二十一字,汲古阁旧藏,有毛斧季印、璜川吴氏藏书印。善本书所见录卷二。
契丹国志跋记
王文进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宋叶隆礼撰,清汪士钟影钞元本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眉上附评语。
唐鹪安手跋曰:「此汪氏从元刊本影出,误字以朱笔校改,丁卯八月十日得于吴通和公廨,因记。」
章氏手跋曰:「此书渔洋书跋、读书敏求记均未标明何本,惟士礼居藏十七卷,乃残元本也。今通行扫叶山房刻本,系出四库,不但删去胡安国说及上方小字标目,凡文中触目字样,均经馆臣改过,与钰前见孔荭谷钞校邵二云手辑旧五代史原本相同,此本尚存真面目,故可珍秘。乙卯四月,长洲章钰借校一过,因记。」
有曾藏汪阆源家、鹪安秘籍、海丰吴重熹、章式之读书记印。文禄堂访书记卷二。
契丹国志
冯家昇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南宋孝宗淳熙七年三月,秘书丞叶隆礼奉诏撰。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宋、辽三国表书一卷,各国馈贡礼物一卷,地理一卷,杂制一卷,行程录及诸杂记二卷,诸番杂记一卷,岁时杂记一卷。宋人所着唯一之辽史也。苏天爵三史质疑(滋溪文稿卷二五,页六上)评之曰:
叶隆礼、宇文懋昭为辽、金国志,皆不及见国史,其说多得於传闻。盖辽末金初,稗官小说,中间失实甚多。……
然其所载有与今辽史相合者,亦有较今辽史翔实者,故所录不尽为传闻,盖亦有所据也。苏天爵虽讥其失实,而欧阳玄等尚多录之。
余尝以契丹国志校读辽史,则天祚天庆二年以後,所采契丹国志者甚多。或此事中间夹一段某事,或一大段中间,不系干支。以与国志相较,不但意义相同,而字句语气亦无异者。至如列传中张砺等传,一一与国志相合。
(一)天祚纪(意义相同,字句相同,语气相同。)按:所引录辽史与契丹国志对照天祚纪二十例,此从略。此特就其明显而易辨者,列一表。实则天祚纪自天庆二年以後,凡与金有关之事,完全由国志逐段摘入。盖大任辽史,修於最重忌避之章宗朝,於天祚纪不能畅所欲言而最略;故元人除以大任书为底本外,复采自国志也。
(二)列传按:所引录辽史与契丹国志对照列传五例,此从略。总之天祚一朝纪传,采自国志者十之七八。特国志繁而详,辽史则经删润,简而略也。辽史源流考。
契丹国志
杨家骆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宋叶隆礼撰。是书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杂记旧事者八卷。大致掇拾传闻,不能有所考证。扫叶山房刊本,陆香圃依元刊校正本,昭文张氏有元刊本。四库大辞典。
契丹国志通检序
中法汉学研究所通检组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宋叶隆礼撰。隆礼号渔林,嘉兴人。少举进士,由建康府通判历官秘书丞,两浙制抚。此书卷首有氏进契丹国志表,末署「淳熙七年三月日秘书丞臣叶隆礼上表」。窃按:隆礼擢进士於宋理宗淳佑七年(公元後一二四七年),以理揆之,中秘进书当在及第之後,不应成於六十七年前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後一一八○年)。又按:隆礼之知临安、绍兴,临安志及会稽续志均谓在理宗景定元年(公元後一二六○年)[一],上去淳熙七年已八十载,若此书诚为承应孝宗勅命所撰,则氏之年龄必逾百岁,是又非事实所允许。复次,此书袭用洪皓松漠记闻本文达数十事,洪书亦成於孝宗之世,叶氏草创在前,不应徵引後出之作,表中「淳熙」当为「淳佑」之讹,前贤论列,皆未及此,故特拈而出之。
此书编制,略如下述:卷首为契丹国志表、契丹世系之图、契丹地理之图、契丹国初兴本末及契丹九主年谱,卷一至十二为帝纪,计卷一太祖纪,卷二及三太宗纪,卷四世宗纪,卷五穆宗纪,卷六景宗纪,卷七圣宗纪,卷八兴宗纪,卷九道宗纪,卷十至十二天祚皇帝纪。卷十三至十九为列传,卷十三之后妃传收太祖述律皇后、太宗萧皇后、世宗甄皇后、穆宗萧皇后、景宗萧皇后、圣宗萧皇后、兴宗萧皇后、道宗萧皇后、海滨王萧皇后及海滨王文妃等后妃十人。卷十四之诸王传收东丹王、恭顺皇帝、孝文皇太弟、齐国王隆裕、鲁王宗元、晋王宗懿、燕王洪道及梁王信宁等八人。卷十五之外戚传收述律鲁速、萧延思、刘珂、萧守兴、萧孝穆及萧奥只等六人。卷十六至十九杂收文武、奸逆,不复抉别,计卷十六,收韩延徽、张砺及赵延寿等三人。卷十七收萧翰、麻荅及耶律郎五等三人。卷十八收卢文进、耶律隆运及刘六符等三人。卷十九收马保忠、张琳、萧奉先、李俨、耶律余覩及大实等六人,复附蕃将除授职名及汉官除授职名二条於後。卷二十着录文案,计晋表二:晋出帝降表及晋李太后降表。澶渊誓书二:宋真宗誓书及契丹圣宗誓书。关南誓书三:契丹致宋书、宋回契丹书及契丹回宋誓书。议割地界书二:契丹求地界书及宋回契丹书。卷二十一至二十三为各种制度,计卷二十一,收南北朝馈献礼物及外国贡进礼物;前者专指宋、辽两国之往还而言,有契丹贺宋朝生日礼物、宋朝贺契丹生辰礼物及宋朝劳契丹人事物件三条;後者分记契丹与诸国之往还,有新罗国贡进物件、横进物件、契丹回赐物件、契丹赐奉使物件、西夏国贡进物件、诸小国贡进物件及契丹回赐物件等七条。卷二十二收州县载记、控制诸国、四至邻国地理及四京本末等四条。卷二十三收族姓原始、国土风俗、并合部落、兵马制度、建官制度、宫室制度、衣服制度、渔猎时候及试士科制等九条。卷二十四及二十五裒集游方,计卷二十四,收宋王曾之王沂公行程录[二]及富弼之富郑公行程录[三];末附余靖之余尚书北语诗及刁约之刁奉使北语诗。卷二十五收胡峤陷北记[四]及张舜民使北记[五]。卷二十六为诸蕃记[六],计收奚国、古肃慎国、室韦国、新罗国、高昌国、女真国、黄头女真、嗢热者国及渤海国等九国。卷二十七为岁时杂记[七],计收正旦、立春、人日、中和、上巳、佛诞日、端午、朝节、三伏、中元、中秋、重九、小春、冬至、腊月、治盗、行军、午日、旋风、舍利、跪拜、长白山、泽蒲、回鹘豆及螃蟹等二十五条,则皆有关于风土礼俗之资料也。
至於论列此书之短长优劣,前人所见,颇不一致。元苏天爵直斥其失,不稍宽贷[八]。清钱曾则谓为「书法谨严,笔力详赡,洵有良史之风」。[九]至於纪昀则瑕瑜并举,力求公允[一○]。实则此书本为钞撮而成,「臣奉勅命,谨采摭遗闻,删繁剔宂,缉为契丹国志」,作者固未自讳也。虽然,隆礼所据载籍,其见存者如资治通监、续资治通监长编、三朝北盟会编、新五代史及松漠纪闻诸书固无论矣,而若燕北杂记、辽庭须知、使辽图抄、辽遗事、契丹疆宇图及契丹事迹等书则均久佚於世,吉光片羽,因斯以存,其有裨於辽代历史之研究,不可掩也。此书版本所知见者,计有元刊本[一一],影抄元本[一二],钞本[一三],清乾隆五十八年承恩堂刊本,清嘉庆二年南沙席氏扫叶山房刻四朝别史本,民国二十二年北平文殿阁排印国学文库本[一四]。席氏刻本系出四库,不惟删去胡安国说及上方小字标目,即文中触目字样亦经馆臣改易;然而旧本珍籍,人间尠见,此本则几人手一编,故据以为本通检之编纂焉[一五]。至於说郛、古今逸史、历代小史暨乎古今说海所收此书,撏撦断烂,无足参也[一六]。
[一]吴廷燮南宋制抚年表卷上引。
[二]宋史卷二百四艺文三作契丹志。
[三]宋史卷二百三艺文二作奉使别录。
[四]宋史卷二百三艺文二作陷辽记;卷二百四艺文三作陷虏记。
[五]宋史卷二百三艺文二作使边录。
[六]见宋洪皓松漠纪闻。
[七]见宋武圭燕北杂记(曾慥类说引)。
[八]见元苏天爵三史质疑。
[九]钱曾读书敏求记卷二。
[一○]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
[一一]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九。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拟目收入,未出。
[一二]王文进文禄堂访书记卷二史部契丹国志条。
[一三]赵万里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卷二。
[一四]据扫叶山房刊本排印。
[一五]本通检由本所通检组主任吴晓铃君编纂,邓诗熙君及王女秀婷君助成。
[一六]诸书均仅收初兴本末及制度、礼俗部份。契丹国志通检卷首。
藏明钞本契丹国志题识
周叔弢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宋叶隆礼撰。清初叶万抄本,存七卷(一至七)。明公事纸钞本,士礼居旧藏,行楷秀逸,审是叶万君手迹。案孙庆曾上善堂书目载叶氏手钞景元契丹国志二册并校,当另是一书。盖元本眉上有小注,此本无之,行款亦不相同,元本每半叶十二行,每行廿一字。或者叶氏先钞此册,偶因事阻,後见元刻,遂阁置不复钞完耶?然断圭零璧,固自可贵,宜士礼居亦珍视之。罗君子敬顷从上海寄是册来,盖未识叶氏手迹,只以士礼居所藏而索重值,余既以六十圆收之,爰题其端,以念来者。癸酉正月初二,弢翁记。弢翁藏书题识(北京图书馆文献丛刊第三辑,一九八○年十月)。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