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战国策卷九 齐二
韩齐为与国
韩、齐为与国〔一〕。张仪以秦、魏伐韩〔二〕。齐王〔三〕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四〕曰:「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五〕之。子哙与子之国〔六〕,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七〕以燕赐我〔八〕也。」王曰:「善。」乃许韩使者而遣〔九〕之。
〔一〕 姚本相与为党与也,有患难相救助也。
〔二〕 鲍本仪复相时。补曰:「伐韩」下有缺文,必着韩之请救,以下文许韩使者知之。
〔三〕 姚本宣王也。
〔四〕 姚本田臣思,齐臣也。
〔五〕 姚本听伐韩也。
〔六〕 姚本子哙,燕易王子,昭王之父也。子之,其相也。苏代为子之说之於子哙曰,「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尧有让天下之名」。子哙慕之,故与子之国也。 鲍本子哙,燕王。之,燕相。
〔七〕 姚本刘无「下」字。 鲍本补曰:「下」字衍。一本无。大事记从之。
〔八〕 姚本我,臣思自谓也。 鲍本我,我齐。
〔九〕 鲍本「遣」作「还」。○ 补曰:一本作「遣」,是。
韩自以得交於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一〕。〔二〕
〔一〕 姚本举,拔也。孟子曰,子哙无王命而与子之国,子之无王命擅受子哙国,故齐宣王伐而取之也。
〔二〕 鲍本燕哙七年,此十年。补曰:此齐宣王所谓五旬而举之者。大事记改「三」为「五」。补曰:按史田齐世家,桓公五年,秦、魏攻韩,韩求救於齐。桓公召大臣而谋,驺忌曰,「不若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韩且折而入於魏」。田臣思曰,「秦、魏攻韩,楚、赵救之,是天以燕与齐也」。因袭燕取桑丘。策即本章。 齐威王一十六年,魏围邯郸,赵求救於齐。威王召大臣而谋,驺忌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则不义且不利」云云,「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乘魏之敝」。王从其计,败魏桂陵。策邯郸之难章。「威王」作「田侯」,「段干朋」作「纶」,余略同。宣王二年,魏伐赵,「赵」当作「韩」,说见前。赵与韩亲,共击魏。赵不利,战于南梁,韩请救於齐,宣王召大臣而谋。驺忌子曰,「不如勿救」。田忌曰,「不如早救之」。孙子曰云云。宣王曰,「善」。起兵击之,败之马陵。策南梁之难,韩请救於齐,田侯召大臣而谋,张丐曰,「不如早救」,田臣思曰云云。余皆略同。 史凡三节,与策三章互有同异。邯战之难与威王条合。南梁之难与宣王条合。但史为张丐、田臣思,策为驺忌、孙子。唯桓公取桑丘,与威王伐魏、宣王伐燕相乱。按威王二十一年,邹忌始相,上距桓公取桑丘之岁二十余年,忌岂得已为大臣?史误以邯郸一章剿入之,明矣。田臣思即田忌,宣王二年战马陵,後出奔。至二十九年之、哙之役,凡二十七年,不应复见。使忌果在齐,则王安得弃之而将章子?策或误载其名也。且桓公时,秦、魏攻韩,楚、赵救之,齐不救,因而袭燕。宣王时,秦、魏伐韩,楚、赵救之,齐不救,因而举燕。何其事之吻合如此?是必可疑。考之桓公时,秦、魏攻韩事无见。年表,魏、韩、赵伐齐至桑丘。齐伐燕取桑丘,意者齐取桑丘,而韩、魏、赵伐之。韩且与赵、魏攻齐,则与求救於齐之文戾。且田臣思之辞曰「是天以燕与齐」,而仅为取桑丘乎?是史亦误以宣王伐燕章附之桓公也。故大事记书韩、魏、赵伐田齐至桑丘,而不书齐取桑丘。於宣王伐燕,则引策之文;谓秦伐韩,楚、赵救韩,即岸门之战。而齐之取燕,虽因之、哙之乱,亦由诸侯连兵不解,无与竞者也。故愚具列史、策所载,而着大事记之说,俾览者得以考正焉。正义云,桑丘在易州遂城县东。 札记丕烈案:此当各依本书,改者非。
张仪事秦惠王
张仪事秦惠王〔一〕。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二〕,齐让又至〔三〕。
〔一〕 姚本惠王,秦孝公之子也。
〔二〕 姚本已,毕也。
〔三〕 姚本齐王使赴(刘无「赴」字)责于秦武王任用张仪之罪(一罪下有「也」字),又使至(一无「又使至」字)。 鲍本仪尝曰,「仪之所甚憎无大齐王」。则仪,齐所恶也,而秦任之,故齐以此责秦。
张仪闻之〔一〕,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二〕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三〕,然後王可以多割地〔四〕。今齐王甚憎张〔五〕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六〕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七〕,齐必举兵而〔八〕伐之。齐、梁之兵连於城下〔九〕,不能相去〔一0〕,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一一〕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一二〕,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一三〕。」王曰:「善。」乃具革车〔一四〕三十乘,纳之梁〔一五〕。
〔一〕 鲍本无「闻之」二字。○ 补曰:一本有「闻之」字。 札记丕烈案:史记作张仪惧诛,乃因谓秦武王曰。
〔二〕 姚本效,致。
〔三〕 鲍本言有兵。
〔四〕 姚本割,取。 鲍本割诸侯地。
〔五〕 姚本一无「张」字。 鲍本衍「张」字。 札记丕烈案:史记无。
〔六〕 鲍本无「而」字。○ 札记丕烈案:史记无。
〔七〕 姚本梁,魏都也。
〔八〕 鲍本无「而」字。○ 札记丕烈案:史记「而伐梁」。
〔九〕 姚本於梁城下。 鲍本连,谓不解。
〔一0〕姚本去,离。
〔一一〕姚本三川,宜阳邑也,从函谷关东出也。函谷在弘农城北,故言出函谷关。
〔一二〕鲍本周有先周宗社礼器,诸侯所不备,今必出以赂秦。
〔一三〕姚本周,西周王城也,天子所都。以兵临之,祭器可出,而挟天子,案其图籍,故曰此王业也。
〔一四〕姚本革车,兵车也。
〔一五〕姚本纳张仪於梁也。
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一〕。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二〕。」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三〕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於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仪〔四〕,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五〕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後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六〕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於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七〕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於秦王也〔八〕。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九〕。〔一0〕
〔一〕 鲍本补曰:後语作魏襄王。 札记丕烈案:史记作哀王。恐史记之哀王,世本谓之襄王,後语依世本也。此秦武元年,魏襄九年。
〔二〕 姚本患,忧也。言今能令齐兵罢去也。
〔三〕 鲍本事,使事。
〔四〕 鲍本「仪」上有「张」字。○ 札记丕烈案:史记无。
〔五〕 姚本「因」,刘作「固」。
〔六〕 鲍本「身」上有「之」字。○ 札记丕烈案:史记有。
〔七〕 鲍本罢,音疲,劳师故。
〔八〕 姚本使仪言信於秦王也。
〔九〕 姚本止,不伐梁也。
〔一0〕鲍本仪传有。彪谓:此计之必售,策之必行者也。仪之所谟,於时有妾妇之所羞,市人之所不为者。若誉南后以取金,欺商於以卖楚,皆可鄙也。唯此为文无害,仪亦明年死矣,宜其言之善欤!补曰:大事记,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见秦策。仪之逐,其衍之力欤!正曰:鲍谓将死言善尔!反覆诡诈之术,死犹未已,何善之可称?
犀首以梁为齐战於承匡而不胜
犀首〔一〕以梁〔二〕为〔三〕齐战於承匡〔四〕而不胜。张仪谓梁王〔五〕不用臣言以危国。梁王〔六〕因〔七〕相仪〔八〕,仪以秦、梁之齐合横亲〔九〕。犀首欲败〔一0〕,谓卫君〔一一〕曰〔一二〕:「衍非有怨於仪也〔一三〕,值所以为〔一四〕国者不同耳。君必解衍〔一五〕。」卫君为告仪,仪许诺,因与之参〔一六〕坐於卫君之前。犀首跪行,为仪千秋之祝〔一七〕。明日张子行,犀首送之至於齐疆。齐王闻之,怒於仪,曰:「衍也吾雠〔一八〕,而仪与之俱〔一九〕,是必与衍〔二0〕鬻吾国矣。」遂不听〔二一〕。〔二二〕
〔一〕 姚本犀首,公孙衍也。
〔二〕 姚本梁,魏惠王所都。
〔三〕 鲍本「为」作「与」。○
〔四〕 姚本承匡,邑名。 鲍本本宋地,见陈留襄邑注。补曰:大事记,襄陵,故宋之承匡、襄牛之地,宋襄公所筑,故曰襄陵。
〔五〕 鲍本哀。正曰:襄。
〔六〕 姚本曾、刘作「魏王」。
〔七〕 姚本「因」,一本作「困」。
〔八〕 鲍本魏九年,此十四年。正曰:此四年。
〔九〕 姚本合秦之横,与山东六国从亲也。 鲍本补曰:犹言从亲。
〔一0〕姚本欲败张仪合横亲之事也。
〔一一〕鲍本嗣君。
〔一二〕鲍本时仪过卫。
〔一三〕鲍本无「也」字。○
〔一四〕姚本为,理。 鲍本值,适当也。
〔一五〕姚本解说衍於张仪也。 鲍本解说衍於仪,使之释怨。
〔一六〕姚本参,三人并也。 鲍本三人合坐。
〔一七〕姚本祝,祈。
〔一八〕姚本雠,仇。 鲍本衍尝与齐战故。
〔一九〕姚本俱,偕。
〔二0〕鲍本「衍」作「仪」。○ 补曰:一本「与衍」。
〔二一〕姚本一本「听」下有「也」字。鬻,卖。
〔二二〕鲍本彪谓:此一时岌乎殆哉!一言一动,尽为机穽,岂可与同群哉!此在衍术中而不悟,是以知仪之疏也。故其智,暗於秦;其辨,屈於轸;而此谋败於衍也。补曰:「为义」之「为」,如字。
昭阳为楚伐魏
昭阳〔一〕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二〕,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三〕,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轸曰:「异贵於此者何〔四〕也?」曰:「唯令尹耳〔五〕。」陈轸曰:「令尹贵矣!王〔六〕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七〕。楚有祠者〔八〕,赐其舍人〔九〕卮〔一0〕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一一〕,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不弱兵〔一二〕,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居〔一三〕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归〔一四〕,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一五〕。
〔一〕 姚本昭阳,楚怀王将。
〔二〕 姚本覆魏将,得八城。 鲍本楚怀六年,此元年。正曰:宣王二十年。
〔三〕 鲍本衍「使」字。史言轸为秦使齐,齐问之,为齐见阳。 札记丕烈案:读以使字句。史记云,陈轸适为秦使齐,是其证。鲍误。
〔四〕 鲍本问此外复有贵者不?
〔五〕 姚本言独令尹最贵耳。 鲍本楚相也。
〔六〕 鲍本「王」作「主」。○
〔七〕 姚本「也」,刘作「乎」。公,昭阳。譬,喻。
〔八〕 姚本祠,祭。 鲍本祠,春祭。
〔九〕 鲍本始皇纪注,主厩内小史,或云侍从宾客者。正曰:颜师古曰,舍人,亲近左右之通,後遂以为私属官号。
〔一0〕鲍本卮,器也。
〔一一〕鲍本无「之」字。○
〔一二〕鲍本言恃其强。
〔一三〕姚本一本去「居」字。 鲍本「居」作「亦」。○ 正曰:因下「足」字衍而讹。
〔一四〕鲍本言身死後,爵归於国,故史言爵夺。
〔一五〕鲍本楚记同。彪谓:此策虽其指为齐,亦持胜之善。正曰:「为楚」、「为齐」、「为公」之「为」,去声。
秦攻赵
秦攻赵。赵令楼缓以五城求讲於秦〔一〕,而与之伐齐。齐王恐,因使人以十城求讲於秦。楼子恐,因以上党二十四县许秦王〔二〕。赵足〔三〕之齐,谓齐王曰:「王欲秦、赵之解乎?不如从合於赵,赵必倍秦。倍秦则齐无患矣。」
〔一〕 姚本五城,赵邑。讲,和。
〔二〕 鲍本惠文。
〔三〕 鲍本凡赵皆赵人。
权之难齐燕战
权之难〔一〕,齐、燕战。秦使魏冉之赵〔二〕,出兵助燕击齐。薛公使魏处之赵〔三〕,谓李向〔四〕曰:「君助燕击齐,齐必急。急必以地和於燕,而身与赵战矣。然则是君自为燕东〔五〕兵,为燕取地也〔六〕。故为君计者,不如按兵勿出。齐必缓〔七〕,缓必复与燕战。战而胜,兵罢〔八〕弊,赵可取唐〔九〕、曲逆〔一0〕;战而不胜,命悬〔一一〕於赵。然则吾〔一二〕中立而割穷齐与疲燕也〔一三〕,两国之权,归於君〔一四〕矣。」
〔一〕 姚本权,地名(一下有也字)。齐、燕所战,故曰「之难」也。鲍本後志南郡编注,斗缗以权叛。又当阳注,县东南有权城,楚地也。盖燕自北进,齐自东进,而战于楚境。燕策为文公时。正曰:大事记,燕、齐交兵,必非此地。按,记合燕策并载而取鲍三说,文公末年云云,并属中山云云,燕、齐合云云。故於此条着其说,而斥其非者不着,鲍氏取长弃短之意也。
〔二〕 鲍本冉传言,自王惠时任事,然则此役文公末年也。
〔三〕 姚本薛公,田婴也。魏处,人名(一本有「之主也」三字)。 鲍本婴,时未封,後人称之耳。婴传言自威王时任职。
〔四〕 鲍本赵人。正曰:大事记,赵用事者也。
〔五〕 鲍本「东」作「束」。○ 束,犹敛。燕、齐和成,敛兵不战。 札记今本「东」作「束」。
〔六〕 鲍本取齐地。
〔七〕 鲍本赵之助燕不力,故齐无危急之势。
〔八〕 鲍本「罢」,「疲」同。
〔九〕 姚本唐,今卢奴北卢县也。
〔一0〕姚本曲逆,今蒲阴也。是时属燕,故劝取之。 鲍本并属中山国。言二国战,不暇北顾,赵可以其间取中山也。
〔一一〕鲍本悬,系也。
〔一二〕鲍本吾,吾赵。
〔一三〕鲍本割,割齐地。正曰:割齐、燕地。
〔一四〕姚本君,李向也。
秦攻赵长平
秦攻赵长平〔一〕,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二〕救赵,亲〔三〕,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一〕 姚本一本无「长平」二字。 鲍本此五年。 札记今本「攻」误「破」。
〔二〕 姚本一本无「楚」字。
〔三〕 鲍本其交亲。
赵无以食,请粟於齐,而齐不听。苏秦〔一〕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二〕,而齐、燕〔三〕之计过矣〔四〕。且赵之於燕、齐〔五〕,隐蔽也〔六〕,齿〔七〕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八〕,宜若奉漏壅,沃焦釜〔九〕。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一0〕,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一一〕。」〔一二〕
〔一〕 姚本续:史记,周子,齐之谋臣,史失其名。战国策以周子为苏秦,而「楚」字皆作「燕」,然此时苏秦死久矣。 鲍本「秦」作「子」。○ 补曰:字误,史作「周子」。 札记丕烈案:此不与策文同。
〔二〕 姚本中,得。
〔三〕 鲍本「燕」作「楚」。○ 补曰:史作「楚」,通监从之。札记丕烈案:鲍改误甚。索隐引此文云,而「楚」字皆作「燕」。可见此文上「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下则「明日及齐、楚矣」,三「楚」字皆本作「燕」。不知者,以史记改之耳。
〔四〕 姚本过,失。
〔五〕 鲍本「燕齐」作「齐楚」。○ 补曰:史作「齐、楚」。 札记丕烈案:此同上。
〔六〕 姚本一本无「也」字。隐蔽,蕃蔽。
〔七〕 鲍本「齿」上有「犹」字。○ 赵居二国西北。秦攻二国,必先径赵。赵存,则二国得以自隐,而有蔽障。 札记丕烈案:史记有。
〔八〕 鲍本务,趣也,事也。
〔九〕 鲍本喻救之急。
〔一0〕姚本高,大。刘本无「兵」字。
〔一一〕姚本过,误失也。
〔一二〕鲍本齐记有云,周子谓最,是也,此最时三十余年矣。正曰:索隐云,周子盖齐之谋臣,史失其名,不必强为之说。
或谓齐王
或谓齐王曰:「周、韩西有强秦,东〔一〕有赵、魏。秦伐周、韩之西,赵、魏不伐〔二〕,周、韩为割〔三〕,韩却周害也〔四〕。及韩却周割〔五〕之〔六〕,赵、魏亦不免与秦为患矣〔七〕。今齐〔八〕、秦伐赵、魏,则亦不果於赵、魏之应秦而伐周、韩〔九〕。令〔一0〕齐入於秦而伐赵、魏,赵、魏亡之後,秦东面而伐齐,齐安得救〔一一〕天下乎!」〔一二〕
〔一〕 鲍本「东」下有「北」字。○
〔二〕 鲍本不从秦伐周、韩。
〔三〕 鲍本割地与赵、魏。正曰:割地与秦。
〔四〕 鲍本言赵、魏徒不伐而不救韩,则韩兵必却而周有秦害。
〔五〕 鲍本「割」作「害」。○ 正曰:「害」、「割」,字恐有误混。
〔六〕 鲍本「之」下补「後」字。○
〔七〕 鲍本秦以其不应己,又无周、韩之扞,秦伐必及。
〔八〕 鲍本「齐」下补「应」字。○ 补曰:「今齐」下恐有缺字。
〔九〕 鲍本赵、魏近秦,其应秦不得不果;齐则远矣,应秦必不果矣。
〔一0〕鲍本令,就令也。入,言应之果。正曰:「令」恐亦「今」字。
〔一一〕鲍本「救」下补「於」字。○ 补曰:一本有「救」字,是;下无「於」字,非。 札记丕烈案:吴说未是。此犹魏策云,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也!「救天下」不误。
〔一二〕鲍本此言赵、魏近秦,畏之不得不应,齐不可以其应而伐之也。正曰:此士之策,正谓秦伐周、韩,赵、魏虽不应秦,然周、韩既割,而赵、魏亦不免。况齐可以不应秦。今应秦伐赵、魏,赵、魏既亡,而齐亦不免矣!所以言此者,欲齐之援赵、魏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