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藏要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三

 

  元魏天竺三藏勒那摩提译

  [一]一切衆生有如来藏品第五

  论曰.自此已後余残论偈次第依彼四句广差别说应知。此明何义.向前偈言真如

  有杂垢[二]及远离诸垢佛无量功德及佛所作业.如是妙境界是诸佛所知依此妙法

  身出生於三宝.此偈示现何义.如向所说一切衆生有如来藏。彼依何义故如是说.

  偈言.

  法身徧无差 [三]皆实有佛性. 是故说衆生. 常有如来藏。

  [四]此偈明何义.有三种义是故如来说一切时一切衆生有如来藏。何等爲三.一者如

  来法身徧在一切衆生心识.偈言法身徧故.二者真如之体一切衆生平等无差别.

  偈言无差故.三者一切衆生皆悉实有真如佛性.偈言皆实有佛性故.此三句义自

  下论依如来藏修多罗我後时说应知。如偈本言.

  注:

  [一]藏本不分品.

  [二]原刻作明.今依丽刻改.

  [三]藏本此二句颂云.以有种姓故.衆生有佛藏.

  [四]藏本此段在後出.

  ********************

  [一]一切衆生界 不离诸佛智 以彼净无垢 性体不二故.

  依一切诸佛 平等法性身 知一切衆生 皆有如来藏。

  [二]体.及因.果.业. 相应.及以行. 时差别.徧处. 不变.无差别.

  彼妙义次第 第一真法性 我如是略说 汝今应善知。

  此偈示现何义.略说此偈有十种义.依此十种说第一义实智境界佛性差别应知。

  何等爲十.一者体二者因三者果四者业五者相应六者行七者时差别八者[三]徧一

  切处九者不变十者无差别。初依体因故说一偈.

  自性常不染 如宝空净水 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等。

  此初半偈示现何义.偈言.

  自在力不变 思实体柔輭 宝空水功德 相似相对法。

  此偈明何义.向说三种义.彼三种义次第依於自相同相如来法身三种清净功德.

  如如意宝珠虚空净水相似相对法应知。此明何义.思者依如来法身所思所修皆

  注:

  [一]藏本此二颂文作长行.在前出.

  [二]藏本但有一颂.今广爲二.

  [三]原刻下衍知字.今依丽刻及藏本删.

  ********************

  悉成就故。後半偈者示现何义.偈言.

  有四种障碍 谤法及着我 怖畏世闲苦 舍离诸衆生。

  [一]此偈明何义.偈言.

  阐提及外道 声闻及自觉 信等四种法 清净因应知。

  此偈明何义.略说一切衆生界中有三种衆生.何等爲三.一者求有二者远离求有

  三者不求彼二。求有有二种.何等爲二.一者谤解脱道无涅盘性常求住世闲不求

  证涅盘.二者於佛法中阐提同位以谤大乘故.是故不增不减经言.舍利弗若有比

  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起一见若起二见诸佛如来非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

  弟子.舍利弗是人以起二见因缘从闇入闇从冥入冥我说是等名一阐提故.偈言

  谤法故阐提故。远离求有者亦有二种.何等爲二.一者无求道方便二者有求道方

  便。无求道方便者亦有[二]二种.何等爲二.一者多种外道种种邪计谓僧佉衞世师尼

  犍陀若提子等无求道方便.二者於佛法中同外道行虽信佛法而颠倒取.彼何者

  注:

  [一]藏本缺此句.以次偈与上合爲一段.

  [二]藏本作三类.

  ********************

  是.谓犊子等见身中有我等不信第一义谛不信真如法空佛说彼人无异外道.复

  有计空爲有以我相憍慢故.何以故以如来爲说空解脱门令得觉知而彼人计唯

  空无实.爲彼人故宝积经中佛告迦叶宁见计我如须弥山而不用见憍慢衆生计

  空爲有迦叶一切邪见解空得离若见空爲有彼不可化令离世闲故.偈言及着我

  故及外道故。有方便求道者亦有二种.何等爲二.一者声闻.偈言怖畏世闲苦[一]故声

  闻故.二者辟支佛.偈言舍离诸衆生故及自觉故。不求彼二者所谓第一利根衆生

  诸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以诸菩萨不求彼有如一阐提故.又亦不同无方便求道种

  种外道等故.[二]又亦不同有方便求道声闻辟支佛等故。何以故.以诸菩萨见世闲涅

  盘道平等故.以不住涅盘心故以世闲法不能染故.而修行世闲行坚固慈悲涅盘

  心故以善住根本清净法中故。又彼求有衆生一阐提人及佛法中同阐提位名爲

  邪定聚衆生.又远离求有衆生中堕无方便求道衆生名爲不定聚衆生.又远离求

  有衆生中求离世闲方便求道声闻辟支佛及不求彼二平等道智菩萨摩诃萨名

  注:

  [一]此字依丽刻加.

  [二]原刻作有.今依丽刻改.

  ********************

  爲正定聚衆生。又除求於无障碍道大乘衆生余有四种衆生.何等爲四.一者阐提

  二者外道三者声闻四者辟支佛。彼四衆生有四种障故不能证故不能会故不能

  见如来之性.何等爲四.一者谤大乘法一阐提障此障对治谓诸菩萨摩诃萨信大

  乘法故.偈言信法故.二者横计身中有我诸外道障此障对治谓诸菩萨摩诃萨修

  行般若波罗蜜故.偈言及般若故.三者怖畏世闲诸苦声闻人障此障对治谓诸菩

  萨摩诃萨修行虚空藏首楞严等诸三昧故.偈言三昧故.四者背舍利益一切衆生

  舍大悲心辟支佛障此障对治谓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大悲爲利益衆生故.偈言大

  悲故.是名四种障障四种衆生。爲对治彼四种障故诸菩萨摩诃萨信修行大乘等

  四种对治法得无上清净法界到第一彼岸.何以故.依此四种清净法界修习善法

  此是诸佛随顺法子於佛家生.是故偈言.

  大乘信爲子 般若以爲母 禅胎大悲乳 诸佛如实子.

  偈言信等四种法清净因应知故。又依果业故说一偈.

  ********************

  净我乐常等 彼岸功德果 厌苦求涅盘 欲愿等诸业。

  此初半偈示现何义.偈言.

  略说四句义 四种颠倒法 於法身中倒 修行对治法。

  此偈明何义.彼信等四法如来法身因此能清净.彼向说四种法彼次第略说对治

  四颠倒如来法身四种功德波罗蜜果应知.偈言略说四句义故。此明何义.谓於色

  等无常事中起於常想.於苦法中起於乐想.於无我中起於我想.於不净中起於净

  想.是等名爲四种颠倒应知.偈言四种颠倒法故。爲对治此四种颠倒故有四种非

  颠倒法应知.何等爲四.谓於色等无常事中生无常想苦想无我想不净想等是名

  四种不颠倒对治应知.偈言修行对治法故。如是四种颠倒对治依如来法身复是

  颠倒应知.偈言於法身中倒故。对治此倒说有四种如来法身功德波罗蜜果.何等

  爲四.所谓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应知.偈言修行对治法故。是故

  圣者胜鬘经言.世尊凡夫衆生於五阴法起颠倒想谓无常常想苦有乐想无我我

  ********************

  想不净净想.世尊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空智者於一切智境界及如来法身本所不

  见.若有衆生信佛语故於如来法身起常想乐想我想净想世尊彼诸衆生非颠倒

  见是名正见.何以故.唯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世尊

  若有衆生於佛法身作是见者是名正见.世尊正见者是佛真子从佛口生从正法

  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如是等故。又此四种如来法身功德波罗蜜从因向果次第

  而说净我乐常应知。云何次第从因向果.谓诽谤大乘一阐提障实无有净而心乐

  着取世闲净.此障对治谓诸菩萨摩诃萨信大乘修行证得第一净波罗蜜果应知。

  於五阴中见有神我诸外道障实无神我而乐着取我.此障对治谓诸菩萨摩诃萨

  修行般若波罗蜜证得第一我波罗蜜果应知。此明何义.一切外道执着色等非真

  实事以爲有我.而彼外道取着我相无如是我相虚妄颠倒一切时无我.以是义故

  说言如来如实知一切法无我到第一彼岸而如来无彼我无我相.何以故.以一切

  时如实见知不虚妄故非颠倒故。此以何义.以卽无我名爲有我.[一]卽无我者无彼外

  注:

  [一]藏本此下一段无文.颂亦缺.

  ********************

  道虚妄神我.名有我者如来有彼得自在我。是故偈言.

  知清净真空 得第一无我. 诸佛得净体 是名得大身。

  此偈名何义.得大身者谓如来得第一清净真如法身.彼是诸佛如来实我.以得自

  在体以得第一清净身.偈言诸佛得净体故。以是义故诸佛名得清净自在.偈言是

  名得大身故。以是义故依於此义诸佛如来无漏界中得第一最自在我.又复卽依

  如是义故如来法身不名爲有以无我相无法相故.以是义故不得言有以如彼相

  如是无故。又复卽依如是义故如来法身不名爲无以唯有彼真如我体.是故不得

  言无法身以如彼相如是有故。依此义故诸外道问如来死後爲有身耶爲无身耶

  有如是等.是故如来不记不答。[一]诸声闻人畏世闲苦.爲对治彼畏世闲苦诸菩萨摩

  诃萨修行一切世闲出世闲诸三昧故证得第一乐波罗蜜果应知.辟支佛人弃舍

  利益一切衆生乐住寂静.爲对治彼弃舍衆生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大悲住无限齐

  世闲常利益衆生证得第一常波罗蜜果应知。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信及般若三昧

  注:

  [一]此下仍同藏本.

  ********************

  大悲四种修行.如是次第得如来身净我乐常四种功德波罗蜜果应知。又复有义.

  依此四种如来法身名爲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此明何义.信修行大

  乘是故诸佛如来常得清净法界到第一彼岸.是故说言广大如法界。修行般若波

  罗蜜是故诸佛如来成就虚空法身.以器世闲究竟无我.以修行虚空藏等无量三

  昧.以是义故於一切处一切法中皆得自在.是故说言究竟如虚空。以修行大悲於

  一切衆生无限齐时得慈悲心平等.是故说言尽未来际。又此四种波罗蜜等住无

  漏界中声闻辟支佛得大力自在菩萨爲证如来功德法身第一彼岸有四种障.何

  等爲四.一者缘相二者因相三者生相四者坏相。缘相者谓无明住地.卽此无明住

  地与行作缘.如无明缘行无明住地缘亦如是故。因相者谓无明住地缘行.卽此无

  明住地缘行爲因.如行缘识无漏业缘亦如是故。生相者谓无明住地缘依无漏业

  因生三种意生身.如四种取缘依有漏业因而生三界.三种意生身生亦如是故。坏

  相者谓三种意生身缘不可思议变易死.如依生缘故有老死.三种意生身缘不可

  ********************

  思议变身死亦如是应知。又一切烦恼染皆依无明住地根本.以不离无明住地声

  闻辟支佛大力菩萨未得远离无明住地垢.是故未得究竟无[一]爲净波罗蜜。又卽依

  彼无明住地缘.以细相戏论习未得永灭.是故未得究竟无爲我波罗蜜。又卽缘彼

  无明住地有细相戏论集因无漏业生.於意阴未得永灭.是故未得究竟无爲乐波

  罗蜜。以诸烦恼染业染生染未得永灭.是故未证究竟甘露如来法身.以未远离不

  可思议变易生死常未究竟.是故未得不变异体.是故未得究竟无爲常波罗蜜。又

  如烦恼染无明住地亦如是.如业染无漏业行亦如是.如生染三种意生身及不可

  思议变易生死亦如是。如圣者胜鬘经言.世尊譬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

  世尊依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世尊此三

  乘地彼三种意生身生爲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如是等胜鬘经中广

  说应知。[二]复次以声闻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中无净我乐常波罗蜜彼岸功

  德身.是故圣者胜鬘经言.唯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

  注:

  [一]原刻下衍清字.今依丽刻删.

  [二]原刻此下别爲一段.题云一切衆生有如来藏品之二.今依丽刻删.

  ********************

  如是等故。此明何义.以如来法身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障智障习气故名爲净.是

  故说言唯如来法身是净波罗蜜.以得寂静第一自在我故离无我戏论究竟寂静

  故名爲我.是故说言唯如来法身是我波罗蜜.以得远离意生阴身因故名爲乐.是

  故说言唯如来法身是乐波罗蜜.以世闲涅盘平等证故故名爲常.是故说言唯如

  来法身是常波罗[一]蜜。又复略说有二种法依此二法如来法身有净波罗蜜应知.何

  等爲二.一者本来自性清净以同相故.二者离垢清净以胜相故。有二种法依此二

  法如来法身有我波罗蜜应知.何等爲二.一者远离诸外道边以离虚妄我戏论故.

  二者远离诸声闻边以离无我戏论故。有二种法依此二法如来法身有乐波罗蜜

  应知.何等爲二.一者远离一切苦.二者远离一切烦恼习气。此明何义云何远离一

  切苦.以灭一切种苦故以灭一切意生身故.云何远离烦恼习气.以证一切法故。有

  二种法依此二法如来法身有常波罗蜜应知.何等爲二.一者不灭一切诸有爲行

  以离断见边故.二者不取无爲涅盘以离常见边故.以是义故圣者胜鬘经中说言.

  注:

  [一]藏本下有二颂.总标次段文义.今缺.

  ********************

  世尊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盘常是常见非正见.妄想见故作如是见故.

  以是义故依如是向说法界法门第一义谛卽世闲法名爲涅盘.以此二法不分别

  故以证不住世闲涅盘故。是故偈言.

  无分别之人 不分别世闲 不分别涅盘 涅盘有平等。

  後半偈者示现何义。偈言.

  若无佛性者 不得厌诸苦 不求涅盘乐 亦不欲不愿。

  以是义故圣者胜鬘经言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盘亦无欲涅盘亦

  不[一]愿求如是等.此明何义.略说佛性清净正因於不定聚衆生能作二种业.何等爲

  二.一者依见世闲种种苦恼厌诸苦故生心欲离诸世闲中一切苦恼.偈言若无佛

  性者不得厌诸苦故.二者依见涅盘乐悕寂乐故生求心欲心愿心.偈言若无佛性

  者不求涅盘乐亦不欲不愿故。又欲者求涅盘故.求者悕涅盘故.悕者於悕求法中

  不怯弱故.欲得者於所求法中方便追求故及谘问故.愿者所期法中所期法者心

  注:

  [一]原刻下衍不字.今依丽刻删.

  ********************

  心相行。是故偈言.

  见苦果乐果 依此性而有. 若无佛性者 不起如是心。

  此偈明何义.凡有所见世闲苦果者凡所无见涅盘乐果者.此二种法善根衆生有

  一切依因真如佛性.非离佛性无因缘故起如是心.偈言见苦果乐果此依性而有

  故。若无因缘生如是心者一阐提等无涅盘性应发菩提心.偈言若无佛性者不起

  如是心故。以性未离一切客尘烦恼诸垢於三乘中未曾修习一乘信心.又未亲近

  善知识等亦未修习亲近善知识因缘.是故华严经性起品言次有乃至邪见聚等

  衆生身中皆有如来日轮光照作彼衆生利益作未来因善根增长诸白法故。向说

  一阐提常不入涅盘无涅盘性者此义云何.爲欲示现谤大乘因故。此明何义.爲欲

  回转诽谤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依无量时故如是说.以彼实有清净性故.不得说

  言彼常毕竟无清净性。又依相应义故说一偈.

  大海器宝水 无量不可尽 如灯明触色 性功德如是。

  ********************

  此初半偈示现何义.偈言.

  佛法身慧定 悲摄衆生性 海珍宝水等 相似相对法。

  此偈明何义.以有三处故次第有三种大海相似相对法.於如来性中依因毕竟成

  就相应义应知。何等三处.一者法身清净因二者集佛智因三者得如来大悲因.法

  身清净因者信修行大乘器相似相对法以彼无量不可尽故.偈言佛法身故海相

  似相对法故.集佛智因者般若三昧珍宝相似相对法.偈言慧定故珍宝相似相对

  法故.得如来大悲因者大慈悲心水相似相对法.偈言悲摄衆生性故水相似相对

  法故。又修行智慧三昧门[一]宝相似相对法.以彼无分别不可思议有大势力功德相

  应故.又修行菩萨大悲水相似相对法.以於一切衆生柔輭大悲得一味等味相行

  故。如是彼三种法此三种因和合毕竟不相舍离故名相应。後半偈者示现何义.偈

  言.

  通智及无垢 不离於真如 如灯明煖色 无垢界相似。

  注:

  [一]原刻作实.今依丽刻及藏本改.

  ********************

  此偈明何义.有三处次第三种灯相似相对法.於如来法界中依果相应义应知。何

  等三处.一者通二者知漏尽智三者漏尽。此明何义.通者有五通光明相似相对法.

  以受用事能散灭彼与智相违.所治闇法能治相似相对法故.偈言通故明故。知漏

  尽智者无漏智[一]煖相似相对法.[二]以能烧业烦恼无有余残能烧相似相对法故.偈言

  智故煖故。漏尽者转身漏尽色相似相对法.[三]以常无垢清净光明具足相无垢相似

  相对法[四]故.偈言无垢[五]故色故。又无垢者以离烦恼障故.清净者以离智障故.光明者

  知自性清净体彼二是客尘烦恼。如是略说六种无漏智离烦恼无学身所摄法於

  无漏法界中彼此递共不相舍离不差别法界平等毕竟名相应义应[六]知。又依行义

  故说一偈.

  [七]见实者说言 凡夫圣人佛 衆生如来藏 真如无差别。

  此偈示现何义.偈言.

  凡夫心颠倒 见实异於彼 如实不颠倒 诸佛离戏论。

  注:

  [一]原刻下衍煖字.今依丽刻删.

  [二]原刻此二字互倒.今依丽刻改.

  [三]原刻此字作偈言无垢故色故又无垢者十一字.今依丽刻改.

  [四]此三字依丽刻加.

  [五]此六字依丽刻加.

  [六]藏本次引经文一段.今略.

  [七]藏本此颂意云.入异生圣者佛如性无差别者.谓此爲有情如来藏.

  ********************

  此偈明何义.向明如来法界中一切法真如清净明同相.依般若波罗蜜无分别智

  法门等爲诸菩萨摩诃萨说。此明何义.略明依三种人.何等爲三.一者不实见凡夫

  二者实见圣人三者毕竟成就如来法身是名三种行应知。应云何知.谓取颠倒离

  颠倒离戏论如是次第。此明何义.取颠倒者谓诸凡夫三种虚妄想心见故.偈言凡

  夫心颠倒故.离颠倒者以圣人远离虚妄想心见故.偈言见实异於彼故.离戏论者

  正离颠倒及诸戏论以烦恼障智障及烦恼习气诸佛如来根本永尽故.偈言如实

  不颠倒诸佛离戏论故。自此已下卽依此行余四种义广差别说应知。又复卽依彼

  三种人依时差别故说一偈.

  有不净[一]杂净 及以善净等 如是次第说 衆生菩萨佛。

  此偈示现何义.偈言.

  体等六句义 略明法性体 次第三时中 说三种名字。

  此偈明何义.谓向所明无漏法性如来广说种种法门.彼诸法门略说依於六种句

  注:

  [一]藏本云不净净.今取意译云杂.

  ********************

  义所谓摄取体因果业相应及行.偈言体等六句义略明法性体故。於三时中次第

  依彼三种名字毕竟应知.偈言次第三时中说三种名字故。此明何义.谓不净时名

  爲衆生.偈言有不净故. 杂净时名爲菩萨.偈言杂净故.於善净时名爲如来.偈言及

  以善净故。以是义故不增不减经言.舍利弗卽此法身过於恒沙无量烦恼所缠从

  无始来随顺世闲生死涛波去来生退名爲衆生.舍利弗卽此法身厌离世闲生死

  苦恼舍一切欲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爲菩萨.舍利弗卽此法

  身得离一切烦恼使所缠过一切苦离一切烦恼垢得净得清净得住彼岸清净法

  中到一切衆生所观之地於一切境界中更无胜者离一切障离一切碍於一切法

  中得自在力名爲如来应正徧知故.偈言如是次第说衆生菩萨佛故。自此已下卽

  依彼三时明如来法性徧一切处故说一偈.

  如空徧一切 而空无分别 自性无垢心 亦徧无分别。

  此偈示现何义.偈言.

  ********************

  过功德毕竟 徧至及同相 下[一]中胜衆生 如虚空中色。

  此偈明何义.所有凡夫圣人诸佛如来自性清净心平等无分别.彼清净心於三时

  中次第於过失时於功德时於功德清净毕竟时同相无差别.犹如虚空在瓦银金

  三种器中平等无异无差别一切时有.以是义故经中说有三时次第.如不增不减

  经言舍利弗不离衆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衆生界衆生界卽法身法身卽衆生

  界舍利弗此二者义一名异故。自此已下卽依此三时明如来法性徧至一切处依

  染净时不变不异有[二]十五偈.此等诸偈略说要义应知。偈言. 

  诸过客尘来 性功德相应 真法体不变 如本後亦尔。

  此偈明何义.偈言.

  [三]十一偈及二 次第不净时 烦恼客尘过 第十四十五.

  於善净时中 过恒沙佛法 不离脱思议 佛自性功德.

  本际中闲际 及以後际等 如来真如性 体不变不异。

  注:

  [一]原刻作至.今依丽刻及藏本改.

  [二]藏本作十四偈.

  [三] 藏本此三偈作长行.又文中偈数不同.首云十二偈及一偈.次云第十四偈.无十五偈.

  ********************

  [一]初依不净时不变不异[二]十一偈者.

  如虚空徧至 体细尘不染 佛性徧衆生 诸烦恼不染.

  如一切世闲 依虚空生灭 依於无漏界 有诸根生灭.

  火不烧虚空 若烧无是处 如是老病死 不能烧佛性.

  地依於水住 水复依於风 风依於虚空 空不依地等.

  如是阴界根 住烦恼业中 诸烦恼业等 往不善思惟.

  不善思惟行 住清净心中 自性清净心 不住彼诸法.

  [三]阴入界如地 烦恼业如水 不正念如风 净心界如空.

  依性起邪念 念起烦恼业 依因烦恼业 能起阴入界.

  依止於五阴 界入等诸法 有诸根生灭 如世界成坏.

  净心如虚空 无因复无缘 及无和合义 亦无生住灭.

  如虚空净心 常明无转变 爲虚妄分别 客尘烦恼染。

  注:

  [一]原刻下衍偈字.今依丽刻删.

  [二]藏本作十二偈.

  [三]藏本二颂.今略爲一.

  ********************

  此虚空譬喻偈示现何义.明如来性依不净时法体不变.偈言.

  [一]不正思惟风 诸业烦恼水 自性心虚空 不爲彼二生.

  自性清净心 其相如虚空 邪念思惟风 不能吹散坏.

  诸业烦恼水 所不能湿烂 老病死炽火 亦不能烧然。

  此偈明何义.如依邪念风轮起业烦恼水聚.依业烦恼水聚生阴界入世闲.而自性

  心虚空不生亦不起.偈言不正思惟风诸业烦恼水自性心虚空不爲彼二生故。如

  是依邪念风灾业行烦恼水灾老病死等火灾吹浸烧坏阴界入世闲.而自性清净

  心虚空常住不可坏.如是於不净时中器世闲相似相对法诸烦恼染业染生染有

  集有灭诸佛如来无爲之性犹如虚空不生不灭常不变易示现法体.此自性清净

  法门虚空譬喻如陀罗尼自在王菩萨修多罗中广说应知。彼经中言.诸善男子烦

  恼本无体真性本明净.一切烦恼羸薄毗婆舍那有大势力.一切烦恼客尘自性清

  净心根本.一切诸烦恼虚妄分别自性清净心如实不分别.诸佛子譬如大地依水

  注:

  [一]藏本缺此二颂.但有末颂.与前标颂数相符.

  ********************

  而住水依风住风依空住而彼虚空无依住处.诸善男子如是四大地大水大风大

  空大此四大中唯虚空大以爲最胜以爲大力以爲坚固以爲不动以爲不作以爲

  不散不生不灭自然而住.诸善男子彼三种大生灭相应无实体性刹那不住.诸佛

  子此三种大变异无常.诸佛子而虚空界常不变异.诸佛子如是阴界入依业烦恼

  住诸烦恼业依不正思惟住不正思惟依於佛性自性清净心住.以是义故经中说

  言自性清净心客尘烦恼染.诸善男子所有邪念所有烦恼业所有阴界入如是诸

  法从於因缘和合而生以诸因缘坏散而灭.诸善男子彼自性清净心无因缘故无

  和合不生不灭.诸善男子如虚空界自性清净心亦复如是.如风大界不正思惟亦

  复如是.如水大海诸业烦恼亦复如是.如地大界阴界入等亦复如是.是故说言一

  切诸法皆无根本皆无坚实无住无住本根本清净无根本故。已说不净时中依无

  分别相自性清净心虚空界相似相对法.已说依彼起不正念风界相似相对法.已

  说依不正念诸业烦恼因相水界相似相对法.已说依彼生阴界入果相转变地相

  ********************

  似相对法.未说彼焚烧死病老等诸过患相火相似相对法.是故次说偈言.

  有三火次第 劫烧人地狱 能作种种苦 能熟诸行根。

  此偈明何义.明此三法老病死火於不净时中不能变异彼如来藏.是故圣者胜鬘

  经言.世尊生死者依世谛故说有生死.世尊死者谓诸根坏.世尊生者新诸根起.世

  尊而如来藏不生不死不老不变.何以故世尊如来藏者离有爲相境界.世尊如来

  藏者常恒清凉不变故。已说依不净时不变不异。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第三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