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七
无着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
教授品第十五
释曰.已说菩萨随修.次说如来教授.偈曰.
行尽一僧只 长信令增上. 衆善随信[一]集 亦具如海满。
释曰.行尽一僧只长信令增上者.若诸菩萨行行尽一阿僧只劫.尔时长养於信方
至上品。问.独信增耶。答.衆善随信集亦具如海满.谓於信增时一切衆善随信聚集
亦得具足.如大海水湛然圆满。偈曰.
聚集福德已 佛子最初净. 极智及輭心 勤修诸正行。
释曰.聚集福德已者如前所说聚集故.佛子最初净者令护清净故及於大乘作正
直见不颠倒受义故。极智者得多闻故.輭心者离诸障故.勤修诸正行者有堪能故。
注:
[一]原刻作修.今依丽刻及梵藏本改.
********************
偈曰.
自後蒙诸佛 法流而教授. 增益寂静智 进趣广大乘。
释曰.自後蒙诸佛法流而教授者.此诸菩萨从此已後蒙诸佛如来以修多罗等法
而爲说之.譬如爲说十地经。增益寂静智进趣广大乘者。此菩萨若得教授则增益
奢摩他智.於广大乘而能进修。如是得教授已次起六种心.偈曰.
[一]想名.及了句. 思义.亦义知. 法总.及义求. 六心次第起。
释曰.六心者.一根本心二随行心三观察心四实解心五总聚心六希望心。想名者
谓根本心.初於修多罗等法观察无有二义.唯想名聚故。了句者谓随行心.次随诸
句决了差别及次第故。思义者谓观察心.次於彼义内正思惟故。义知者谓实解心.
於彼思义如实知故。法总者谓总聚心.更聚前法复总观故。义求者谓希望心.於彼
义趣求得意故。如是起六心已次起十一种作意.偈曰.
[二]有求.亦有观. 一味.将止道. 观道.及二俱. 拔沉.幷抑掉.
注:
[一]梵藏本无此颂.但另有三颂详说六心.文义同下长行.
[二]梵藏本无此二颂.但另有四颂详说十一作意.义同长行.
********************
正住.与无间. 於中亦尊重. 置心一切缘 作意有十一。
释曰.十一种作意者.一有觉有观作意二无觉有观作意三无觉无观作意四奢摩
他作意五毗鉢舍那作意六二相应作意七起相作意八摄相作意九舍相作意十
恒修作意十一恭敬作意。有求者谓有觉有观作意.此作意以意言相续观察诸法。
有观者谓无觉有观作意.此作意虽离於觉.亦以意言相续观察诸法。一味者谓无
觉无观作意.此作意离於意言而相续观察诸法。止道者谓奢摩他作意.此作意但
缘诸法名。观道者谓毗鉢舍那作意.此作意但缘诸法义。二俱者谓二相应作意.此
作意能一时缘名义。拔沉者谓起相作意.此作意若缘名心沉卽能策起。抑掉者谓
摄相作意.此作意若缘义心散卽能摄持。正住者谓舍相作意.此作意若心平等能
住舍心。无间者谓恒修作意.此作意能依正住修习无废。尊重者谓恭敬作意.能於
习时尊重名义。如是起十一种作意已复应修习九种住心.偈曰.
[一]系缘.将速摄. 内略.及乐住. 调厌.与息乱. 惑起灭亦尔.
注:
[一]梵藏本此节原有四颂.详释九心.今译文略.
********************
所作心自流. 尔时得无作. 菩萨复应习 如此九住心。
释曰.九种住心者.一安住心二摄住心三解住心四转住心五伏住心六息住心七
灭住心八性住心九持住心.此九住教授方便应知。系缘者谓安住心.安心所缘不
令离故。速摄者谓摄住心.若觉心乱速摄持故。内略者谓解住心.觉心外广更内略
故。乐住者谓转住心.见定功德转乐住故。调厌者谓伏住心.心若不乐应折伏故。息
乱者谓息住心.见乱过失令止息故。惑起灭亦尔者谓灭住心.贪忧等起卽令灭故。
所作心自流者谓性住心.所作任运成自性故。尔时得无作者谓持住心.不由作意
得总持故。如是修习得住心已次令此心得最上柔輭.偈曰.
[一]下猗修令进 爲进习本定. 净禅爲通故 当成胜輭心。
释曰.下猗修令进爲进习本定者.菩萨得住心时应知已得下品身猗心猗.爲增进
此猗更修根本禅定。问.更修本定爲何功德。答.净禅爲通故当成胜輭心.诸菩萨爲
起诸神通故.爲欲成就最胜柔輭心故.是故进修本定。问.起诸神通欲何所作.胜柔
注:
[一]梵藏本令心柔輭一节原有四颂.合一段释.今译改文.
********************
輭心复云何成。偈曰.
起通游诸界 历事诸世尊. 最上輭心得 供养诸佛故。
释曰.起通游诸界历事诸世尊者.谓菩萨欲往无量世界欲经无量劫数.欲历无量
诸佛欲承事供养及闻正法.爲此事故起诸神通。问.何故作此事。答.最上輭心得供
养诸佛故.由供养诸佛爲因故更得成就第一胜柔輭心。如是得胜心已便得诸佛
之所称扬.偈曰.
[一]未入净心前 五种称扬得. 器体成净故 堪进无上乘。
释曰.未入净心前五种称扬得者.谓此菩萨於净心地前先得如来称扬其五种功
德。问.此称扬於菩萨有何利益。答.器体成净故堪进无上乘.此菩萨得如来称扬已
便成就清净器体.於无上乘则堪进入。问.如来称扬彼菩萨何等五功德。偈曰.
[二]念念融诸习. 身猗.及心猗. 圆明.与见相. 满净诸法身。
释曰.五功德者.一者融习二者身猗三者心猗四者圆明五者见相.融习者一一刹
注:
[一]梵藏本此颂与下颂合爲一段.
[二]梵藏本解五德原有三颂.今略爲一.
********************
那消融一切习气聚故.身猗者修习轻安徧满身故.心猗亦尔.圆明者圆解一切种
空离分数故.见相者见无分别相爲後清净因故。满净诸法身者.爲满爲净一切种
法身.常作如是五因故。问.何时满.何时净。答.十地时满.佛地时净。此中应知五种功
德前三是奢摩他分.後二是毗鉢舍那分.菩萨於此时中於世间法皆得具足。如是
得称扬已.次起通达分善根.偈曰.
[一]尔时此菩萨 次第得定心. 唯见意言故 不见一切义。
释曰.此菩萨初得定心离於意言.不见自相总相一切诸义.唯见意言.此见卽是菩
萨煖位。此位名明.如佛灰河经中所说明.此明名见法忍。偈曰.
爲长法明故 坚固精进起. 法明增长已 通达唯心住.
释曰.此中菩萨爲增长法明故起坚固精进住.是法明通达唯心.此通达卽是菩萨
顶[二]位。偈曰.
诸义悉是光 由见唯心故. 得断所执乱 是则住於忍。
注:
[一]梵藏本此下四颂合爲一段.
[二]原刻作住.今依丽刻改.
********************
释曰.此中菩萨若见诸义悉是心光.非心光外别有异见.尔时得所执乱灭.此见卽
是菩萨忍位。偈曰.
所执乱虽断 尚余能执故. 断此复速证 无间三摩提。
释曰.此中菩萨爲断能执乱故复速证无间三摩提。问.有何义故此三摩提名无间。
答.由能执乱灭时尔时入无间故受此名.此入无间卽是苦萨世间第一法[一]位。随其
次第说煖等诸位已.次说见道起.偈曰.
远离彼二执 出世间无上. 无分别离垢 此智此时得。
释曰.远离彼二执者所执能执不和合故.出世间无上者得无上乘故.无分别者卽
彼二执分别无故.离垢者见道所断烦恼灭故.菩萨尔时名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偈
曰.
此卽是转依 以得初地故. 後经无量劫 依净方圆满。
释曰.此卽是转依以得初地故者.此离垢卽是菩萨转依位.何以故.得初地故。问.依
注:
[一]梵藏本下有一颂.总结上文.今译缺略.
********************
极净耶。答.後经无量劫依净方圆满.非於此初卽得极清净.由後经无量阿僧只劫
此依方得清净圆满故。偈曰.
[一]尔时通法界 他自心平等. [二]平等有五种 五无差别故。
释曰.尔时通法界他自心平等者.菩萨於初地卽得通达平等法界.由此通达故能
观他身卽是自身.亦得心平等。问.此时得几种心平等。答.平等有五种五无差别故。
何谓爲五.一者无我平等.谓於自他相续不见有我无差别故.二者有苦平等.谓於
自他相续所有诸苦无差别故.三者所作平等.谓於自他相续欲作断苦无差别故.
四者不求平等.谓於自他所作不求反报无差别故.五者同得平等.如余菩萨所得
我得亦尔无差别故。偈曰.
[三]诸行虚分别 净智了无二. 解脱见所灭 如是说见道。
释曰.诸行虚分别净智了无二者.此中菩萨於三界诸行唯见不真分别.以极净智
了彼无二.净智者出世间故.无二者二执无故.彼无二体卽法界也。解脱见所灭如
注:
[一]梵本此颂八言一句式.今译文略.次同.
[二]梵本此颂列五平等名义.今译文略.
[三]梵本此颂八言一句式.别爲一段解释.今译改文.
********************
是说见道者.谓解脱见道所灭烦恼法界卽是解脱.若见解脱灭烦恼时说名菩萨
初得见道。偈曰.
无体及似体 自性合三空 於此三空解 此说名解空。
释曰.三空者.一无体空谓分别性.彼相无体故.二似体空谓依他性.此相如分别性
无体故.三自性空谓真实性.自体空自体故。此偈显菩萨得空解脱门。偈曰.
应知缘无相 悉尽诸分别. 此中无愿缘 不真分别尽。
释曰.此偈上半显得无相解脱门.下半显得无愿解脱门.应知此中菩萨具得三解
脱门。偈曰.
此时所得法 一切菩提分. 应知彼菩萨 同得如见道。
释曰.一切菩提分者谓四念处等.彼菩萨得见道时亦得此法。偈曰.
[一]觉世唯诸行 无我唯苦着. 无义自我灭 大义依大我。
释曰.觉世唯诸行无我唯苦着者.此菩萨觉诸世间但是诸行实无有我.衆生计着
注:
[一]梵藏本此下五颂合爲一段.
********************
唯着苦耳。无义自我灭者.谓染污身见灭故。大义者利益一切衆生故.大我者以一
切衆生爲自己故.此中菩萨灭自我见依大我见作衆生利益事.是谓大义依大我。
偈曰.
无我复我见 无苦亦极苦. 益彼不求报 以利自我故。
释曰.此中诸菩萨无我者谓无自身无义我见.复我见者谓有他身大义我见.无苦
者谓无自身所起诸苦.亦极苦者谓有他身所起诸苦。益彼不求报者.无希望故.何
以故.以利自我故.诸菩萨利益衆生时卽是利益自我.是故无外希望。偈曰.
自脱心最上 他缚卽坚广. 苦边不可尽 如是应勤作。
释曰.自脱心者谓灭自见道所断烦恼故.最上者此解脱由无上乘故。他缚卽坚广
者由一切衆生相续所起烦恼故.苦边不可尽者衆生界无边如虚空故.如是应勤
作者衆生如是苦菩萨应爲衆生断苦作边.作已复作不应休息故。偈曰.
自苦不息忍 岂忍他诸苦. 此生及穷生 翻彼谓菩萨。
********************
释曰.衆生於一期生苦及穷生死际不可思议苦无能忍受者.此菩萨翻彼不能忍
受悉能爲之忍受.故言翻彼谓菩萨。偈曰.
於他行等爱 利彼不退转. 希有非希有 他利自利故。
释曰.於他行等爱利彼不退转者.菩萨於一切衆生行平等爱心无有差别.若求乐
利益若行乐利益若求行时利益之心无有退转。希有非希有他利自利故者.此不
退转事於诸世间希有最上.然此希有亦非希有.何以故.他得益时卽是菩萨自得
益故.偈曰.
[一]余地说修道 二智勤修习. 无分别建立 净法及衆生。
释曰.余地者谓後九地。问.余地何所修。答.二智勤修习.二智者一无分别智二如所
建立智.无分别智谓出世智.如所建立智谓後得世智。问.此二智有何功能。答.净法
及衆生.此中无分别智成熟佛法是其功能.如所建立智成熟衆生是其功能。偈曰.
修位二僧祗 最後得受职. 入彼金刚定 破诸分别尽。
注:
[一]梵本下有八言句式五颂.合爲一段.今译改爲三段.
********************
释曰.修位二僧只最後得受职者.二僧只谓第二及第三大劫阿僧只.最後谓究竟
修.於此修位方得受职。问.受职已更何所作。答.入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问.因何义
故名金刚定。答.分别随眠此能破故.是故此定名金刚喻。偈曰.
转依究竟净 成就一切种. 住此所作事 但爲利羣生。
释曰.转依究竟净者.谓永离一切烦恼障及智障故。成就一切种者.谓得一切种智.
由无上故。住此所作事者.谓住此位中乃至穷衆生生死际示现成道及现涅盘故。
问.此事何所爲。答.但爲利羣生.如此等事一向但爲利益一切衆生故。自下次明因
大教授得大义利.偈曰.
[一]牟尼尊难见 常见得大义. 以闻无等法 净信资养心。
释曰.此偈明菩萨因大教授常得现前见佛.常闻无正等法.常起极深净信徧满於
心.此明初时得大义利。偈曰.
若於教授中 法门如欲住. 如人拔险难 佛劝亦如[二]是。
注:
[一]梵藏本下有三颂合爲一段.
[二]梵藏本下有一颂.说佛教授各种义利.今缺.
********************
释曰.若於教授中法门如欲住者.有诸菩萨於教授时中或於如来法门心欲乐住
也。如人拔险难佛劝亦如是者.譬如有人堕在深坑有能捉发悬掷高岸.佛劝亦尔.
若彼菩萨乐住寂灭深坑诸佛如来强能置之佛果高岸。此明次时得大义利。偈曰.
世间极净眼 胜觉无分别. 譬如大日出 除幽朗世间。
释曰.若诸菩萨成佛时永退一切世间法故[一]眼得最极清净.尔时名得无分别胜觉。
譬如日轮大出能除幽暗照朗世间.此明毕竟时得大义利如是广说已。次以一偈
总结前义.偈曰.
佛子善集满 成就极广定. 恒受尊教授 能穷功德海。
释曰.此偈义如文显现。教授品究竟。
业伴品第十六
[二]释曰.已说如来大教授.菩萨起业以方便爲伴今当说.偈曰.
[三]譬如大地种 任持四种物. 如是三种业 建立一切善。
注:
[一]原刻作明.今依丽刻改.
[二]梵藏本品首有嗢柁南.总结上文五品次第.今缺.
[三]梵本此颂十二言一句式.详列四物之名.今译文略.
********************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集起业方便。譬如大地种任持四种物者.何谓四物.一者大海
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衆生是谓四物。如是三种业建立一切善者.海等四物譬
一切善法.如是菩萨三业能聚集一切诸善.所谓檀等诸波罗蜜及一切菩提分法。
偈曰.
[一]难行业能行 应形无量劫. 身口心自性 拔彼不退转。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救他业方便。难行业能行应形无量劫者.何谓难行业.谓衆生
欲得小乘出离.菩萨於彼极生大苦.欲令彼转异乘心故.变种种形於无量世界经
无量劫数而能久受勤苦作种种难行业。身口心自性拔彼不退转者.谓菩萨爲拔
彼故虽复处处久受勤苦.三业自性终无退屈。偈曰.
如人怖四害 深防爲自身. 菩萨畏二乘 护业亦如是。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自护业方便。如人怖四害深防爲自身者.何谓四害.一者毒物
二者兵仗三者恶食四者怨仇是谓四害.深防者爲利益自身故。菩萨畏二乘护业
注:
[一]梵藏本此下二颂合爲一段.
********************
亦如是者.毒等四害譬二乘人诸业方便.菩萨怖畏此故深自防护起二乘心.何以
故.由断大乘种故.大乘善根未起令不起故.已起复令灭故.及与佛果作障碍故。偈
曰.
作者业所作 三轮不分别. 得度净业海 功德无有边。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清净业方便。作者业所作三轮不分别者.何谓三轮.一者作者
二者业三者所作是[一]谓三轮.不分别者此三不可得故。由此故三轮得清净.三轮清
净故业清净。得度净业海功德无有边者.到业彼岸故.功德无边者由无尽故。业伴
品究竟。
度摄品第十七之一
释曰.已说起业方便.业所聚集诸波罗蜜今当说.此中先说忧陀那.偈曰.
[二]数.相.次第.名. 修习.差别.摄. 治障.德.互显. 度十义应知。
释曰.此中六波罗蜜应知有十种义.一制数二显相三次第四释名五修习六差别
注:
[一]原刻作诸.今依丽刻改.
[二]玄奘译摄大乘论出此颂云.数相及次第.训词修差别.摄所治功德.互决择应知.
********************
七摄行八治障九功德十互显。此中有六偈制立六波罗蜜数唯有六.偈曰.
资生身眷属 发起初四成. 第五惑不染. 第六业不倒。
释曰.此偈显示爲摄自利三事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一者增进二者不染三者不
倒。彼初四波罗蜜如其次第能令四事增进.一资生成就由布施故.二自身成就由
持戒故.三眷属成就由於忍辱.行忍辱者多人爱故.四发起成就由於精进.一切事
业因此成故。第五禅波罗蜜能令烦恼不染.折伏烦恼由此力故。第六般若波罗蜜
令业不颠倒.一切所作如实知故。偈曰.
施彼及不恼 忍恼是利他. 有因及心住 解脱是自利。
释曰.此偈显示爲摄二利六事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初爲摄利他三事故立前三
波罗蜜令起正勤.如其次第一者施彼二者不恼三者忍彼恼。[一]後爲摄自利三事故
须立後三波罗蜜令起正勤.如其次第一者有因由依精进故.二者心住由心不定
令定故.三者解脱由心已定令解脱故。偈曰.
注:
[一]原刻作彼.今依丽刻改.
********************
不乏.亦不恼. 忍恼.及不退. 归向.与善说. 利他卽自成。
释曰.此偈显示爲摄利他六事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菩萨行六波罗蜜时如其次
第於彼受用令不乏故.不恼彼故.忍彼恼故.助彼所作令不退故.以神通力令归向
故.以善说法断彼疑故。菩萨如是利他卽是自利.爲他所作卽自所作.由此因缘得
大菩提故。偈曰.
不染.及极敬. 不退有二种. 亦二无分别. 具摄大乘因。
释曰.此偈显示爲摄大乘四因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一者不染二者极敬三者不
退四者无分别。菩萨修行施时於财不染.无顾恋故.受持戒时於诸学处起极敬故.
行忍辱精进时此二不退.忍於衆生非衆生所作苦得不退故.精进於修行善时得
不退故.行禅定般若时此二无分别。奢摩他毗鉢舍那平等所摄故。如此四因摄一
切大乘因尽。偈曰.
不着.及不乱. 不舍.亦增进. 净惑及智障. 是道皆悉摄。
********************
释曰.此偈显示爲摄大乘六道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问.道者何义。答.有方便者爲
道.此中檀波罗蜜於诸资财不着爲道.由施时於境离染着故。尸波罗蜜於诸境界
不乱爲道.由求受戒时一切心乱摄令住故.及比丘住护者求境界时一切业乱不
能转故。羼提波罗蜜於诸衆生不舍爲道.由一切不饶益事不生厌故。毗黎耶波罗
蜜於修诸善增长爲道.由精进发起令增上故。禅波罗蜜於烦恼障令清净爲道.般
若波罗蜜於智慧障令清净爲道。如是六种道摄一切大乘道尽。偈曰.
爲摄三学故 说度有六种. 初三二初一. 後二二一三。
释曰.此偈显示爲摄三种增上学故立波罗蜜数唯有六。此中立初三波罗蜜爲摄
初一戒增上学。戒有二种谓聚及眷属.尸罗爲聚.檀及羼提爲眷属.何以故.施於求
受时资财不悋故.忍於护持时打骂不报故。此中立後二波罗蜜如其次第爲摄心
慧二增上学.此中立第四一波罗蜜应知具摄三增上学.由一切三学精进爲伴故。
已制六波罗蜜数.次显六波罗蜜相.偈曰.
********************
[一]分别六度体 一一有四相. 治障及合智 满愿亦成生。
释曰.诸菩萨修诸波罗蜜一一皆有四相.一治障二合智三满愿四成生。治障者.檀
等六行如其次第对治悭贪破戒瞋恚懈怠乱心愚痴故。合智者。悉与无分别智共
行.由通达法无我故。满愿者.施於求财者随其所欲而给与之.戒於求戒者随其所
欲以身口意护而教授之.忍於悔过者与之欢喜.精进於作业者随欲助之.定於学
定者随欲授法.智於有疑者随欲决断。成生者.先以施摄.後以三乘法随其所应而
成熟之.先安立於戒等中.後以三乘成熟亦尔。已显六波罗蜜相.次说六波罗蜜次
第.偈曰.
前後及下上 麤细次第起. 如是说六度 不乱有三因。
释曰.六波罗蜜次第有三因缘.一前後二下上三麤细。前後者谓依前後得起.何以
故.由不顾资财故受持戒.行持戒已能起忍辱.忍辱已能起精进.精进已能起禅定.
禅定已能解真法。下上者前者爲下後者爲上.下者施上者戒.乃至下者定上者智。
注:
[一]梵藏本此节原有六颂.分两大段.详就六度一一说其治障具智满愿成生.今译取意合爲一颂.
********************
麤细者前者爲麤後者爲细.麤者施细者戒.乃至麤者定细者智。何故麤.易入易作
故.何故细.难入难作故。已说六波罗蜜次第.次释六波罗蜜名.偈曰.
除贫.亦令凉. 破瞋.与建善. 心持.及真解. 是说六行义。
释曰.能除贫穷故名施.能令清凉故名戒.由具戒者於境界相中烦恼热息故.能破
瞋恚故名忍.破瞋恚能令尽故.能建善故名进.建立善法由此力故.能持心故名定.
摄持内意故.能解真法故名慧.晓了第一义谛故。已释六波罗蜜名.次说修习六波
罗蜜.偈曰.
物与.思.及心. 方便.幷势力. 当知修六行 说有五依止。
释曰.诸菩萨修习诸波罗蜜有五依止.一者物依止二者思惟依止三者心依止四
者方便依止五者势力依止。物依止修诸波罗蜜有四种.一者依止因.依种姓力而
修习故.二者依止报.依自身成就力而修习故.三者依止愿.依昔愿力而修习故.四
者依止数.依智慧力而修习故。思惟依止修诸波罗蜜亦有四种.一者信思惟.於诸
********************
波罗蜜相应教而生信心故.二者味思惟.於诸波罗蜜中见功德味故.三者随喜思
惟.於一切世界一切衆生所有诸波罗蜜皆生随喜故.四者希望思惟.於自身及他
未来所有胜波罗蜜起希望故。心依止修诸波罗蜜有六种.一者无厌心二者广大
心三者胜喜心四者胜利心五者不染心六者善净心。何谓修檀六种心.若菩萨以
满恒河沙数世界七宝及以身命於一刹那施一衆生如是乃至尽衆生界所愿成
熟无上菩提者.以此门施心无厌足.如是相心是名修檀无厌心。若菩萨如是相施
从初相续乃至成佛无刹那顷有绝有减.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广大心。若菩萨以施
摄他时生极重欢喜过於受者得财时生喜.如是相心是名修檀胜喜心。若菩萨以
施摄他时见他受物极饶益我.非我自用爲极饶益.何以故.由施摄他令我成就无
上菩提因故.如是相心是名修檀胜利心。若菩萨如是广施不求报恩及以果报.如
是相心是名修檀不染心。若菩萨如是广施所生福聚所得果报愿施一切衆生非
爲自受.又与一切衆生共之回向无上菩提.如是相心是名修檀善净心。何谓修戒
********************
等六种心。若菩萨有恒河沙数自身.一一身复有恒河沙数劫夀.一一夀中复乏一
切资生.於此之中复有火聚徧满三千大千世界.菩萨以此多身经此多夀在此火
聚起四威仪.於一刹那但修一戒.如是乃至尽诸戒聚乃至尽诸智聚能得无上菩
提者.菩萨修之心无厌足.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无厌心。若菩萨从初修戒乃至修
智极坐道场无有闲断.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广大心。若菩萨修戒等摄他时生极
重欢喜过於受摄者得利益时生喜.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胜喜心。若菩萨修戒等
摄他时见他得利极饶益我.非我自利爲极饶益.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胜利心。若
菩萨修戒等时不求报恩及以果报.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不染心.若菩萨广修戒
等所生福聚所得果报愿施一切衆生非爲自受.又与一切衆生共之回向无上菩
提.如是相心是名修戒等善净心。方便依止修诸波罗蜜有三种.三种者卽是三轮
清净.此清净由无分别智爲方便故.以此方便一切作意悉得成就。势力依止修诸
波罗蜜亦有三种.一者身势力二者行势力三者说势力.身势力者应知是佛自性
********************
身及受用身.行势力者应知是佛化身.以此化身於一切相爲一切衆生示现一切
善行故.说势力者谓演说六波罗蜜一切种时无滞碍故。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七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