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二
无着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波罗颇迦罗蜜多罗译
功德品第二十二
释曰.已说菩萨诸觉分.次说菩萨诸功德.偈曰.
[一]舍身.及胜位. 忍下.亦长勤. 不味.不分别. 六行说希有。
释曰.此偈显示行希有檀行者若能施自身命则爲希有余非希有.戒行者若能弃
舍胜位慕道出家则爲希有余非希有.忍行者若能不顾身命忍於下劣众生则爲
希有余非希有.精进行者若能长时正勤乃至穷生死际而不断绝则爲希有余非
希有.禅行者若能於胜定乐而不噉味不彼受生则爲希有余非希有.慧行者若能
起无分别智则爲希有余非希有.若声闻人分别四谛而有厌离菩萨则不尔.是名
六种行希有。偈曰.
注:
[一]梵藏本此段原有二颂.又与次颂合爲一颂.今译改式.
********************
生在如来家. 得记.并受职. 及以得菩提. 四果说希有。
释曰.此偈显示果希有菩萨有四种果.一者入初地时生如来家是须陀洹果.二者
於第八地中而得授记是斯陀含果.三者於第十地中而得受职是阿那含果.四者
佛地是阿罗汉果.前三是学果.第四是无学果。已说菩萨希有.次说菩萨非希有.偈
曰.
离欲.与得悲. 胜修.及平等. 依此修诸度 是行非希有。
释曰.若菩萨已得离欲而行布施非爲希有.不染於物物易舍故.若菩萨以得大悲
而持戒忍辱非爲希有.若菩萨已得胜修谓第八地由无功用无分别故行後三度
非爲希有.若菩萨已得自他平等心行一切诸度亦非希有.由利他时卽如自利无
有退屈心故。已说菩萨非希有.次说菩萨平等心.偈曰.
菩萨爱衆生 不同生五爱. 自身与眷属 子友及诸亲。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於诸众生得平等心.众生有五种爱心不得平等.一爱自身二
********************
爱眷属三爱儿子四爱朋友五爱诸亲.由此五爱不得平等亦非毕竟.如人或时亦
行自害.菩萨爱衆生心则平等.由不舍不退故。偈曰.
[一]无偏.及无犯. 遍忍.起善利. [二]禅亦.无分别. 六度心平等。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行六度得心平等。无偏者是布施心平等.於诸求者不堕爱憎
故.无犯者是持戒心平等.乃至微细戒行亦不缺故.遍忍者是忍辱心平等.普於胜
劣衆生皆能忍故.起善利者是精进心平等.爲起一切善根及起自他一切种利而
勤行故.禅亦者是学定心平等.菩萨修定亦爲起诸善根及爲起诸利益而精进故.
无分别者是修慧心平等.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所行诸度皆三轮清净故.是名诸度
心平等。已说菩萨平等心.次说菩萨饶益衆生事.偈曰.
[三]令器.及令禁. 耐恶.与助善. 入法.亦断疑. 亦行饶益事。
释曰.此偈显示诸菩萨以六波罗蜜饶益诸衆生。令器者以施饶益.令彼得成修善
器故.令禁者以戒饶益.随其堪能而令持故.耐恶者以忍饶益.能受众生违逆事故.
注:
[一]梵藏本此段二颂.与上文合释.今译改式.
[二]梵藏本此句意云禅亦常善.今文略.
[三]梵藏本此段二颂.今略爲一.次下八段均同.
********************
助善者以进饶益.佐助众[一]生营善业故.入法者以定饶益.回邪入正通力能故.断疑
者以智饶益.若凡若圣所有疑网皆除故。已说菩萨六度饶益.次说菩萨七似饶益.
一似母饶益二似父饶益三似善友饶益四似同侣饶益五似健奴饶益六似闍黎
饶益七似和尚饶益。问.云何似母饶益。偈曰.
等心.生圣地. 长善.防诸恶. 教习以多闻. 五业如慈母。
释曰.譬如慈母於子作五种饶益业.一怀胎二出生三长养四防害五教语.菩萨饶
益众生.五业亦尔.一等心向众生二生之於圣地三长养诸善根四防护诸恶作五
教习以多闻.是名菩萨五种似母业。问.云何似父饶益。偈曰.
令信.令戒定. 令脱.令劝请. 亦爲防後障. 五业如慈父。
释曰.譬如慈父於子作五种饶益业.一下种子二教工巧三爲娉室四付善友五绝
外债不令後偿.菩萨五业亦尔.一令起信以爲圣体种子二令学增上戒定以爲工
巧三令得解脱喜乐以爲娉室四令劝请诸佛以爲善友五爲遮诸障碍以爲绝债.
注:
[一]原刻作心.今依丽刻改.
********************
是名菩萨五种似父业。问.云何似善友饶益。偈曰.
秘深.及呵犯. 赞持.与教授. 令觉诸魔事. 五业如善友。
释曰.譬如善友於己作五种饶益业.一密语爲覆二恶行令断三善行称誉四所造
佐助五遮习恶事.恶事四种一射猎二奸非三躭酒四博戏.菩萨五业亦尔.一非器
者秘其深说二犯戒者如法呵责三具戒者以善称誉四修行者教令速证五魔事
者卽令觉知.是名菩萨五种似善友业。问.云何似同侣饶益。偈曰.
与乐.及与利. 乐恒.利亦恒. 及以不离散. 五业如同侣。
释曰.譬如有智同侣於己作五种饶益业.一与乐二与利三恒与乐四恒与利五不
乖离.菩萨五业亦尔.一与不颠倒乐.世间成就者名乐由此得乐受故.二与不颠倒
利.出世成就者名利由此对治烦恼病故.余三可解.是名菩萨五种似同侣业。问.云
何似健奴饶益。偈曰.
成生.开出要. 忍害.与二成. 示以巧方便. 五业如健奴。
********************
释曰.譬如健奴爲主作五种饶益业.一极诸所作二得不欺诳三忍诸打骂四作事
精好五解巧方便.菩萨五业亦尔.一成熟众生二开示出要三忍诸恶事四与世间
乐五与出世利.是名菩萨五种似健奴业。问.云何似闍黎饶益。偈曰.
遍授.及示要. 舒颜.亦爱语. 不求彼恩报. 五业如闍黎。
释曰.得无生忍者说爲闍黎.譬如闍黎於弟子作五种饶益业.一教其诸法二示其
速要三身知舒颜四口知爱语五心无希望.菩萨五业亦尔应知。问.云何似和尚饶
益。偈曰.
令满.及令脱. 断障.与世乐. 及与出世利. 五业如和尚。
释曰.譬如和尚於弟子作五种饶益业.一度令出家二与其受戒三禁断诸过四摄
持以财五教授以法.菩萨五业亦尔.一令满二聚二令得解脱三令断诸障四与世
间乐五与出世利.是名菩萨五种似和尚业。已说菩萨七似饶益.次说众生六种报
恩.偈曰.
********************
不着.及不犯. 知作.亦善行. 如是修六度 是报菩萨恩。
释曰.如菩萨饶益众生.众生报菩萨恩亦如是。不着者布施报恩.不犯者持戒报恩.
知作者修忍报恩.菩萨爱忍彼知而作卽是报恩.善行者行余三度报恩.以精进行
定慧卽得解脱故後三度合名善行。已说众生六种报恩.次说菩萨五种希望.偈曰.
六增.及六减. 成生.与进地. 大觉是五处. 希望有五种。
释曰.诸菩萨於五处常起希望.一希望六度增长二希望六蔽损减三希望成熟众
生四希望胜进诸地五希望无上菩提.是名五种希望。已说菩萨五种希望.次说菩
萨四种不空果.偈曰.
断怖.与发心. 除疑.亦起行. 四事化众生 必定不空果。
释曰.诸菩萨四业利益众生必不空果.一爲说深法必得不怖二令发菩提[一]心必得
佛果三爲之断疑必无重起四爲说六度必能修习.是名四业不空果。已说菩萨四
种不空果.次说菩萨六种正行.偈曰.
注:
[一]此字依丽刻加.
********************
离求.离後有. 遍起诸功德. 修禅舍无色. 智合方便行。
释曰.离求者布施正行.不望报故.离後有者戒忍正行.不求後有故.遍起诸功德者
精进正行.修禅舍无色者禅定正行.智合方便行者般若正行.三轮清净爲般若.回
向菩提爲方便.如宝积经说施不求报如是广说。已说菩萨六种正行.次说菩萨六
度进退分.偈曰.
[一]着财.与毁禁. 慢下.将堕善. 噉味.亦分别. 是退.翻爲进。
释曰.六度所对治是退分因.翻彼所对治卽是能对治.应知卽是进分因。已说菩萨
六度进退分.次说菩萨六度真似功德.偈曰.
[二]假许.及诈相. 诳喜.亦僞勤. 身静.口善说. 是似.翻卽真。
释曰.假许者是似布施.谓语求者言所有恣取而彼来卽悋.诈相者是似持戒.谓覆
藏诸恶而诈善威仪.诳喜者是似忍辱.谓甘言虚悦而规害待时.僞勤者是似精进.
谓虚说我求佛果而实心希世报.身静者是似禅定.谓身口端默而恶觉扰心.口善
注:
[一]梵藏本此段二颂.今略爲一.
[二]梵藏本此段二颂半.今略爲一.
********************
说者是似般若.谓爲他巧说而身自不行。此六是不真行.翻此不真行卽爲真行。已
说菩萨真似功德.次说菩萨爲众生除六蔽.偈曰.
与彼六度行 除彼六蔽障. 菩萨化众生 地地皆如是。
释曰.众生有六蔽能障彼六波罗蜜.所谓悭贪破戒瞋恚懈怠乱心愚痴.菩萨如其
次第给其所须令行布施乃至令行般若.使彼众生得除六障.卽是与施乃至与智。
已说菩萨除众生六蔽.次说诸佛授菩萨记.偈曰.
[一]授记有二种 人别及时别. 转记及大记 此复爲二种。
释曰.授记有二种.一人差别二时差别。人差别授记有四种.一未发心授记谓姓位.
二已发心授记三现前授记四不现前授记。时差别授记有二种.一有数时授记二
无数时授记。复次更有二种授记.一转授记二大授记.转授记者谓记彼菩萨後於
如是如来如是时节当得授记。问.云何大授记。偈曰.
八地得无生. 断慢.断功用. 诸佛及弟子 一体.同如故。
注:
[一]梵藏本此下三颂合作一段.
********************
释曰.大授记者谓在第八地中得无生忍时.由断自言我当作佛慢故.及断一切分
别相功用故.得一切诸佛菩萨同一体故。问.云何同一体。答.不见诸佛诸菩萨与自
己身而有差别.何以故.同一如故。偈曰.
刹土.及名号. 时节.与劫名. 眷属.幷法住. 记复有六种。
释曰.复有此六种授记.一者於如是刹土二者有如是名号三者经如是时节四者
有如是劫名五者得如是眷属六者如是时节正法住世。已说诸佛授记.次说菩萨
六种决定.偈曰.
[一]财成.及生胜. 不退.与修习. 定业.无功用. 六事决定成。
释曰.菩萨由六度增上得六种决定.一者财成决定.由施常得大财成就故.二者生
胜决定.由戒常得随意受生故.三者不退决定.由忍诸苦常不退故.四者修习决定.
由进恒时习善无间息故.五者定业决定.由禅成就众生业永不退故.六者无功用
决定.由智得无生忍无分别智自然住故。已说菩萨六种决定.次说菩萨六种必应
注:
[一]梵藏本此段一颂半.今译文略.次段同.
********************
作.偈曰.
供养.及学戒. 修悲.亦勤善. 离諠.深乐法. 六事必应作。
释曰.诸菩萨爲成就六度故於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一者必应供养.此爲成就檀
度.若不长时供养则檀度不得圆满.供养义如供养品说。二者必应学戒.此爲成就
戒度.若不长时学戒则戒度不得圆满。三者必应修悲.此爲成就忍度.若不长时忍
诸不饶益事则忍度不得圆满。四者必应勤善.此爲成就进度.若心放逸不修诸善
则进度不得圆满。五者必应离諠.此爲成就禅度.若在聚落多诤扰心则禅度不得
圆满。六者必应乐法.此爲成就智度.若不遍厯诸佛听法无厌如海纳流无时盈溢
则智度不得圆满。已说菩萨六种必应作.次说菩萨六种必常作.偈曰.
[一]厌尘.及自省. 耐苦.修善法. 不味.不分别. 六行必常起。
释曰.诸菩萨爲成就六度故必应常作六事。一者厌尘.谓知五欲过失.譬如粪秽虽
少亦臭.布施果报虽多亦苦.由不着故能行三施.此事常修则檀度圆满。二者自省.
注:
[一]梵藏本此段二颂.今略爲一.
********************
谓昼夜六时常自省察所作三业知过则改.此事常修则戒度圆满。三者耐苦.若有
他来作诸不饶益事及自求法忍诸寒热等苦.此事常修则忍度圆满。四者修善.善
谓六波罗蜜.於诸地中此事常修则进度圆满。五者不味.谓不噉禅中胜乐恒来欲
界受生.此事常修则禅度圆满。六者不分别.谓於三轮异相不起分别.此事常修则
智度圆满。已说菩萨六种必常作.次说菩萨六度胜类.偈曰.
[一]法施.及圣戒. 无生.起大乘. 定悲.如实智. 六行此爲胜。
释曰.施有多种以法施而爲最上.戒有多种以圣人所爱无流戒而爲最上.忍有多
种以八地无生忍而爲最上.精进有多种以起大乘度脱众生而爲最上.定有多种
以出世第四禅与大悲合者而爲最上.智有多种以如实通达诸法智而爲最上。已
说菩萨六度[二]胜类.次说四种假建立.偈曰.
[三]立法.及立谛. 立理.亦立乘. 五七四三种 建立假差别。
释曰.四种假建立者.一法假建立二谛假建立三道理假建立四乘假建立。问.各有
注:
[一]梵藏本此段一颂半.今译文略.
[二]原刻作脱.今依丽刻改.
[三]梵藏本缺此总颂.
********************
几种。答.法假建立有五种差别.谛假建立有七种差别.道理假建立有四种差别.乘
假建立有三种差别。法假建立五种者.偈曰.
[一]所谓五明处 皆是大乘种. 修多祗夜等 类有差别故。
释曰.法假建立五种卽是五明论.此五皆是大乘修多罗只夜等种类差别.五明处
如觉分品说。谛假建立七种者.偈曰.
轮转.及空相. 唯识.与依止. 邪行.亦清净. 正行.如七种。
释曰.七种差别卽是七如.一轮转如二空相如三唯识如四依止如五邪行如六清
净如七正行如。轮转如者谓生死.卽是三界心心法.此从分别起.此分别复从因缘
起不从自在等因生.亦非无因生.由分别境界空故一切时但有分别依他二性轮
转。空相如者谓法无我.一切诸法同一空如以爲相故。唯识如者谓无分别智。依止
如者谓苦谛.此有二种.一器世间二众生世间。邪行如者谓集谛.此卽是爱。清净如
者谓灭谛.此有二种.一烦恼障净二智障净。正行如者谓道谛。如此七种如名谛假
注:
[一]梵藏本此下四颂合作一段.
********************
建立.此中应知三种如是分别依他二性.谓轮转如依止如邪行如.四种如是真实
性.谓空相如唯识如清净如正行如故.分别依他二性摄者卽是世谛.真实性摄者
卽是真谛。道理假建立四种者.偈曰.
正思.正见果. 择法现等量. 亦说不思议. 道理有四种。
释曰.道理假建立有四种.一相待道理二因果道理三成就道理四法然道理。相待
道理者所谓正思.由待正思出世正见方始得起.离正思惟更无别方便故。因果道
理者所谓正见及果.成就道理者所谓以现等量简择诸法。法然道理者所谓不可
思议处.此法已成故.如问何故正思能起正见.此已成就不应更思.何故正见能断
烦恼及得於灭.此已成就不可更思.诸如是义悉是法然道理。如此四种名道理假
建立。乘假建立三种者.偈曰.
心.说.行.聚.果. 五各下中上. 依此三品异 建立有三乘。
释曰.依五义三品建立三乘.五义者一心二说三行四聚五果.三品者谓下中上。若
********************
声闻五事俱下.心[一]下者求自解脱.说下者说自利法.行下者行自利行.聚下者福智
陿小但三生等.果下者得声闻果。若缘觉乘五事俱中。若菩萨乘五事俱上。心上者
谓四种恩心如金刚般若经说.说上者如其恩心作如是说法.行上者如其说法作
如是行行.聚上者如其行行得如是聚满.果上者如其聚满得无上菩提。复次若声
闻乘从他闻法内自思惟以分别智得果.若缘觉乘不从他闻内自思惟亦以分别
智得果.若菩萨乘不从他闻以无分别智得果.此三种名乘假建立。已说四种假建
立.次说菩萨四种求知.偈曰.
[二]名物互爲客. 二性俱是假. 二别不可得. 是名四求义。
释曰.诸菩萨四种求诸法.一名求二物求三自性求四差别求。名求者推名於物是
客此谓名求.物求者推物於名是客此谓物求.自性求者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
是假此谓自性求.差别求者推名差别及物差别知俱空故悉不可得此谓差别求。
说四求已.次分别四如实知.偈曰.
注:
[一]原刻作一.今依丽刻改.
[二]玄奘译摄大乘论卷二引此颂云.名事互爲客.其性应寻思.於二亦当推.唯量亦唯假.
********************
真智有四种 名等不可得. 二利爲大业 成在诸地中。
释曰.诸菩萨於诸法有四种如实知.一缘名如实知二缘物如实知三缘自性如实
知四缘差别如实知。如实知者.由知一[一]切名等皆不可得故。二利爲大业成在诸地
中者.诸菩萨於诸地中起自利利他大事.此名如实知业。偈曰.
住持.及受用. 种子.合三因. 依止.及心法. 亦种.爲彼缚。
释曰.三因者.一住持因二受用因三种子因。住持因者谓器世界.受用因者谓五欲
境界.种子因者谓阿梨耶识.由此识是内外诸法种子因故.此三因如绳卽是能缚。
问.此缚缚何等物。答.依止及心法亦种爲彼缚.所缚亦有三种.一依止二心法三阿
梨耶识。问.依止是何等。答.是眼等六根。问.阿梨耶识是何等。答.是三界内外诸法种
子.此中但有阿梨耶识可缚.无人我可缚.此名如实知系缚。偈曰.
[二]安相在心前 及以自然住. 一切俱观察 至得大菩提。
释曰.安相在心前者.安相谓闻思修慧方便.人所缘起分别故名安相。及以自然住
注:
[一]原刻作物.今依丽刻改.
[二]玄奘译摄大乘论卷二引此颂云.现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别.得最上菩提.
********************
者.彼相谓自性现前非分别故名自然住。一切俱观察者.彼二所缘非所缘体无分
别故.以此方便爲诸相对治.彼二应次第观察.谓先观安相後观自然住相.此二皆
非缘体.彼起四倒卽得随灭。至得大菩提者.若修行人但观察人相唯得声闻缘觉
菩提.若观察一切法相卽得无上菩提.如是随其所缚而得解脱.此名如实知解脱。
问.此解脱由何所知由何所尽。偈曰.
若智缘真如. 远离彼二执. 亦知熏聚因. 依他性卽尽。
释曰.若具知三性卽尽依他性.若智缘真如者是知真实性.远离彼二执者是知分
别性.亦知熏聚因者是知依他性。依他性卽尽者.由知三性卽熏习聚尽.熏习聚者
谓阿梨耶识。问.此尽有何功德。偈曰.
缘彼真如智 观察无异相. 有非有现见. 想作自在成。
释曰.观察无异相者.别相及如无差别见故。此说二乘与菩萨差别.二乘相及无相
差别而见.如是见已悉舍於相於无相界起作意缘入无相三昧.菩萨则不尔.於真
********************
如外不见别有诸相.於无相界亦见无相.由菩萨智无种种相修故。有非有现见者.
有名真如境界.非有名相境界.皆现见故。想作自在成者.谓欲作神通等事一切皆
由忆想分别而成.此是如实知利益。问.凡夫及菩萨二见云何显示。偈曰.
[一]覆实见不实 应知是凡夫. 见实覆不实 如是名菩萨。
释曰.凡夫无功用不见真如见不真实相.菩萨无功用见真如不见不真实相。问.已
知差别.云何转依及得解脱。偈曰.
[二]不见见应知 无义有义净. 转依及解脱. 以得自在故。
释曰.无义境界谓诸相此卽不见.有义境界谓真如此卽见.如是说名转依。见所执
境界无体及见真如有体.如是说名解脱.何以故.以得自在故.自在者谓随自意转
自然不行诸境界.如经说若有相则被缚若被缚则无解脱.不行一切境界卽是解
脱。问.云何如实知净土方便。偈曰.
众生同一种 地境皆普见. 此卽净土障. 应知亦应舍。
注:
[一]玄奘译摄大乘论卷三引此颂云.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诸菩萨舍妄.一向显真实.
[二]摄论引云.应知显不显.真义非真义.转依卽解脱.随欲自在行.
********************
释曰.众生同一种地境皆普见者.器世界是大境界.一切众生同见一种类.皆言此
是大地故。此卽净土障者.由作此见卽与净土方便而爲障碍。应知亦应舍者.菩萨
知此想爲障碍已卽应勤舍此想.是名对治。已说菩萨四种如实知.次说菩萨五种
无量.偈曰.
应化.及应净. 应得.亦应成. 应说.此五事 菩萨五无量。
释曰.五事无量者.一应化事无量.由摄一切众生界故.二应净事无量.由摄一切器
世界故.三应得事无量.由摄一切法界故.四应成事无量.由摄一切可化众生故.五
应说事无量.由摄十二部经是化众生方便故。已说菩萨五种无量.次说菩萨说法
有八果.偈曰.
[一]发心.及得忍. 净眼.与尽漏. 法住.学.亦断. 受用.爲八果。
释曰.菩萨若勤说法能得八果.一诸听法者或发菩提心.二或得无生忍.三或於诸
法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此谓下乘所摄.四或得诸漏尽.五令正法久住由此正说得
注:
[一]梵藏本此段二颂.今略爲一.次二段同.
********************
展转受持故.六未学义者令得学义.七未断疑者令得断疑.八已断疑者令得受用
正法无障大喜味。已说菩萨说法有八果.次说大乘七大义.偈曰.
缘.行.智.勤.巧. [一]果.事.皆具足. 依此七大义 建立於大乘。
释曰.若具足七种大义说爲大乘.一者缘大.由无量修多罗等广大法爲缘故.二者
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三者智大.由人法二无我一时通达故.四者勤大.由
三大阿僧只劫无间修故.五者巧大.由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六者果大.由至得力无
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数数示现大菩提大涅盘故。已说大乘七大义.次说八
法摄大乘.偈曰.
姓.信.心.行.入. 成.净.菩提胜. 如是八种事 总摄诸大乘。
释曰.此以八事总摄一切大乘。八事者.一种姓如姓品说.二信法如信品说.三发心
如发心品说.四行行如度摄品说.五入道如教授品说.六成熟众生谓初七地.七净
佛国土谓第八不退地.八菩提胜谓佛地.菩提有三种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
注:
[一]原刻作畏.今依丽刻改.长行同.
********************
提.佛菩提大故爲胜.於此佛地示现大菩提及大涅盘故。已说八法摄大乘.次说菩
萨五人差别.偈曰.
[一]信行.及净行. 相行.无相行. 及以无作行. 差别依诸地。
释曰.菩萨有五人差别.一信行人谓地前一阿僧祗劫.二净心行人谓入初地.三相
行人谓二地至六地.四无相行人谓第七地.五无作行人谓後三地。已说菩萨五人
差别.次说菩萨诸相差别.偈曰.
不着.及清净. 降瞋.与勤德. 不动.幷见实. 有欲.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自利门说菩萨相。不着者是能行施.不着诸欲故.清净者是能持戒.降
瞋者是能忍辱.勤德者是能精进.不动者是能习定.见实者是能修智.有欲者是能
起愿.乐大菩提故.行此七事说名菩萨相。偈曰.
随摄.及无恼. 耐损.幷勇力. 不放逸.多闻. 利彼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利他门说菩萨相。随摄者是施.恒以四摄摄众生故.无恼者是戒.自信
注:
[一]梵藏本此段一颂半.今译文略.
********************
於他不起恼害见故.耐损者是忍.他来违逆不怀加报意故.勇力者是进.在苦度众
生无有退屈心故.不放逸者是定.不着禅味来就下处生故.多闻者是智.能断一切
众生疑故.如是勤行利他是菩萨相。偈曰.
厌财.及舍欲. 忘怨.亦勤善. 巧相.无恶见. 内住.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住功德门说菩萨相。厌财者住施功德.知悭财过堕於恶道来贫穷故.
舍欲者住戒功德.若着五欲不能出家受持戒故.忘怨者住忍功德.他来损已不怀
不报故.怀报者如似画石不怀报者如似画水.一堕恶道一生善趣.勤善者住进功
德.爲自他二利恒行六波罗蜜故.巧相者住定功德.善能分别止举舍三相故.无恶
见者住智功德.一切诸相不可得故.内住者住愿功德.内谓大乘论住不动故。偈曰.
具悲.亦起惭. 耐苦.及舍乐. 持念.幷善定. 不舍.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不退门说菩萨相。具悲者是施不退.愍他苦人能行施故.起惭者是戒
不退.观此世他世及法人不造诸非故.耐苦者是忍不退.风雨寒热等及他违损事
********************
一切皆忍故.舍乐者是进不退.能行正勤人不着自乐故.持念者是定不退.能善摄
心人由念力故.善定者是慧不退.无分别智具足故.不舍者是愿不退.不舍大乘故。
偈曰.
除苦.不作苦. 容苦.不畏苦. 脱苦.不思苦. 欲苦.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离苦门说菩萨相。除苦者是施.施他物时除他贫穷故.不作苦者是戒.
戒自居时不作苦恼他故.容苦者是忍.自他利时诸苦能受故.不畏苦者是进.行难
行时恒得不退故.脱苦者是定.离欲欲界时解脱苦苦故.不思苦者是慧.三轮清净
时不起分别故.欲苦者是愿.爲化众生乐住生死故。偈曰.
乐法.及性法. 呵法.亦勤法. 自在法.明法. 向法.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摄法门说菩萨相。乐法者是施.爱施等法故.性法者是戒.自性护持故.
呵法者是忍.饥嫌瞋法故.勤法者是进.勤行大乘法故.自在法者是定.诸禅自在故.
明法者是慧.无上般若具足故.向法者是愿.一向乐大菩提故。问.云何名法。答.由一
********************
切诸波罗蜜法皆随转故。偈曰.
财.制.护.善.乐. 法.乘.与此七. 七种不放逸 是故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不放逸门说菩萨相。一财不放逸此由布施.不施不坚施则坚固故.二
制不放逸此由持戒.如佛说应作者作不应作者不作故.三护不放逸此由忍辱.护
自他心无两害故.四善不放逸此由精进.常起正勤行六度故.五乐不放逸此由修
定.诸禅乐受不味着故.六法不放逸[一]此由般若如实真法此能知故.七乘不放逸此
由大愿.魔王来坏其菩提心亦不退故。偈曰.
不遂.及小罪. 不忍.退.亦乱. 小见.及异乘. 七羞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有羞门说菩萨相。一不遂羞羞悭贪故.二小罪羞羞微细罪见怖畏故.三
不忍羞羞不忍故.四退羞羞懈怠故.五乱羞羞退定故.六小见羞羞余小执通达法
无我故.七异乘羞羞起小乘心舍大菩提故。偈曰.
今世.後世.舍. 起勤.亦得通. 等说.及大果. 七摄名菩萨。
注:
[一]此四字依文义加.
********************
释曰.此偈以摄生门说菩萨相。一今世摄谓以布施摄现在众生.二後世摄谓以持
戒摄未来众生.得胜生处方能摄故.三舍摄谓以忍辱摄有恼乱众生.四起勤摄谓
以精进摄懈怠众生.五得通摄谓以禅定摄他方众生.往彼化故.六等说摄谓以智
慧摄下中上众生.等心爲说无增减故.七大果摄谓以大愿.若得佛果摄诸众生无
有余故。此诸偈义以异门说六度及大愿是菩萨相应知。已说菩萨诸相差别.次说
菩萨诸名差别.偈曰.
[一]应知诸菩萨 亦名摩诃萨. 亦名有慧者 亦名上成就.
亦名降伏子 亦名降伏持. 亦名能降伏 亦名降伏牙
亦名爲勇猛 亦名爲上圣. 亦名爲导师 亦名大名称.
亦名爲有悲 亦名大福德. 亦名自在行 亦名正说者。
释曰.此十六名皆依义立.一切菩萨总有此名.若人闻有此名应知卽是菩萨。已说
菩萨诸名差别.次说菩萨诸义差别.偈曰.
注:
[一]梵藏本此段仅两颂.今译文繁.
********************
实觉.大义觉. 一切觉.恒觉. 及以方便觉. 五觉名菩萨。
释曰.由有五觉故名菩萨.一者实义觉.觉人法无我故.二者大义觉.觉自他义故.三
者一切觉.觉一切种义故.四者恒觉.虽现涅盘觉无尽故.五者方便觉.觉随物机而
作方便故。偈曰.
随我.及小见. 及以诸识身. 亦於虚分别. 四觉名菩萨。
释曰.复由四觉名爲菩萨.一随我觉由觉心故.心谓阿梨耶识.二小见觉由觉意故.
意谓与我见等四惑相应缘阿梨耶识者.三识身觉由觉识故.识谓六识身.四虚分
别觉由觉不真分别故.不真分别者卽前心意识.一切菩萨唯觉此是不真分别故。
偈曰.
无境.及真义. 永无.亦圆满. 亦说不可得. 五觉名菩萨。
释曰.复由五觉名爲菩萨.一无境觉.觉依他性故.二真义觉.觉真实性故.三永无觉.
觉分别性故.四圆满觉.觉一切境一切种故.五不可得觉.觉三轮清净故。三轮者.一
********************
应觉谓菩萨境.二依觉谓菩萨身.三觉性谓菩萨智.此三不可得故名不可得觉。偈
曰.
成就.及处所. 胎藏.随次现. 及以断深疑. 五觉名菩萨。
释曰.复由五觉名爲菩萨.一成就觉.谓成佛果.二处所觉.谓住兜率天宫.三胎藏觉.
谓入母胎.四随次现觉.谓出胎受欲出家修行成道.五断深疑觉.谓爲诸众生转大
法轮。偈曰.
[一]得.不得.及住. 於自.亦於他. 有说.与无说. 有慢.及慢断.
未熟.亦已熟. 如此十一种 一切皆能觉 是故名菩萨。
释曰.复由十一种觉故名菩萨。得不得及住者如其次第过去未来现在觉.於自亦
於他者谓内觉外觉.有说与无说者谓麤觉细觉.有慢及慢断者谓劣觉胜觉.未熟
亦已熟者谓远觉近觉.未熟者觉彼久远方觉.已熟者觉彼於近卽觉。功德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二
注:
[一]梵藏本此段一颂.今译文广.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