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藏要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四

 

  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护戒品第三十一

  是菩萨如是行诸善道.

  於善不善道 总相及别相 各各分别知 有二种果报。

  十善业道总相果报者.若生天上若生人中.别相果报者.离杀生善行有二种果报

  一者长夀二者少病.离劫盗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大富二者独有财物.离邪婬善

  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妻妇贞良二者不爲外人所坏.离妄语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

  不爲人所谤毁二者不爲人所欺诳.离两舌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得好眷属二者

  不爲人所坏.离恶口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得闻随意所乐音声二者无有鬬诤.离

  散乱语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人信受其语二者所言决定.离贪取善行有二种果

  ********************

  报一者知足二者少欲.离瞋恼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在所生处常求他好事二者

  不喜恼害衆生.正见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离谄曲二者所见清净。十不善道亦如

  是.总相果报者.上行堕地狱中行堕畜生下行堕饿鬼.别相果报者.杀生不善行有

  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劫盗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邪婬

  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得丑恶妻妇又不贞良二者爲他所坏.妄语不善行有二

  种果报一者人所谤毁二者爲人欺诳.两舌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得恶眷属二

  者眷属可坏.恶口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耳闻恶声二者常有鬬诤.散乱语不善

  行有二种果报一者语不信受二者言无本末.贪取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心不

  知足二者多欲无厌.瞋恼不善行有二种果报一者恶性二者喜恼衆生.邪见不善

  行有二种果报一者其心谄曲二者堕在邪见。

  知已爱乐法 於法心不动 於诸衆生中 慈悲心转胜。

  爱法者但爱於法更无胜事.此中法者先说十善业道.乐法者但乐於法更无余事.

  ********************

  於法心不动者乃至失命终不舍法.菩萨行如是法於衆生中慈悲转胜.初地中虽

  有慈悲不及此地。以通达罪福业因缘故衆生可愍皆属於业不得自在则无瞋恨

  憎恚之心.如是行者慈悲转胜作是念.

  咄哉诸衆生 深堕於邪见 我应说正见 令得入正道。

  菩萨通达罪福业因缘於诸衆生深行慈悲作是念.衆生可愍不知诸法实相故多

  行妄想生诸邪见.因邪见故起诸烦恼因烦恼故而起诸业起业因缘故轮转生死.

  我先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爲度衆生故当说正见.是诸衆生是我应度今

  当爲说正见令入真道使得度脱。如是念已知诸衆生有种种烦恼.所谓

  观所起烦恼 及诸烦恼垢 种种黑恶业 受种种苦恼.

  愍念诸衆生 多有所阙少 种种观察已 是皆如我有.

  卽时以悲心 方便发大愿 云何令衆生 得灭是诸苦。

  烦恼烦恼垢者使所摄名爲烦恼.缠所摄名爲垢.使所摄烦恼者贪瞋慢无明身见

  ********************

  边见见取戒取邪见疑是十根本随三界见谛思惟所断分别故名九十八使.非使

  所摄者不信无惭无愧谄曲戏悔坚执懈怠退没睡眠恨悭嫉憍不忍食不知足亦

  以三界见谛思惟所断分别故有一百九十六缠垢.有人言烦恼在深心垢在浅心.

  有人言诸障盖名爲缠垢余皆名烦恼。黑恶业者卽是十不善业道及贪取瞋恼邪

  见相应思能生苦报。种种苦恼者身中种种恶事名爲苦.心中种种恶事名爲恼.又

  今世苦名爲苦.後堕恶道名爲恼。多有所少者或诸根支体或资生所须或信戒等

  诸功德不具故名爲少。余句易解.如偈中所说不复须释。如是思惟已.

  衆生甚可愍 堕在於二乘 我当爲发愿 令住於大乘。 

  是事如[一]十地经中金刚藏菩萨自说.是菩萨离十不善业道亦令衆生住十善业道.

  爲衆生深求胜心好心乐心怜愍心慈悲心利益心守护心我所有心大师心摄取

  心受取心.作是念此诸衆生甚可怜愍堕种种邪意邪见行邪险道我今应令住在

  真实正见道中.是诸衆生种类不同互相诤竞常怀忿恚瞋恼炽盛然我当令住无

  注:

  [一]见藏要本第十五页左二行以下.

  ********************

  上大慈.是衆生无有厌足贪求他利邪命自活我当令住清净身口意业.是诸衆生

  在贪欲瞋恚愚痴因缘中常起种种烦恼结使而不方便求欲自出我当灭其诸苦

  恼事令住无苦恼处.是诸衆生爲无明所翳入黑闇稠林不能自出离智慧明入在

  诸见险恶道中我应救之使得无碍智慧之眼以是慧眼不随他人於一切法知如

  实相.是诸衆生堕在生死长流欲堕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坑入邪曲网中种种烦

  恼恶草所覆无有导师不生出心道言非道非道言道魔民怨贼常共随逐无有善

  师随顺魔意远离佛法如是衆生我应令度此诸生死险恶道得住无畏无衰一切

  智慧城.是诸衆生爲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所漂种种罪业涛波所覆没在爱河随

  生死波浪爲洄澓所转不能自出爲欲觉瞋觉恼觉咸水淹烂爲身见罗刹之所执

  持入五欲深林爲喜染所着吹在我慢陆地甚可怜愍无洲无救於六入空聚落不

  能动发无善度者如是衆生我今应以大悲牢坚智慧之船载至诸安隐无怖畏一

  切智洲.是诸衆生多苦可愍闭在生死忧悲苦恼牢狱多怀贪恚爱憎堕四颠倒爲

  ********************

  四大毒蛇所害爲五阴怨家所残喜染诈贼所陷在六入空聚受无量苦恼我应破

  其生死牢狱令得自在无碍涅盘安隐快乐.是诸衆生甚可怜愍狭劣小心乐於少

  利缩没无有一切智心设求出者则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应令得大心使乐佛广大

  之法。

  菩萨如是行 则得持戒力 善知起善业 使令得增长.

  是则爲佛子 深入离垢地。

  持戒力者一心清净具足十善道戒则得修集福德力.能起善业者善知自身增长

  善道亦令他衆生深入者所行转远尽其边底.佛子者能随法行名爲佛子.於初地

  始生至二地增长.是菩萨应如是勤行精进。

  菩萨若得至 离垢地边际 尔时则得见 百种千种佛。

  初地中已说般舟三昧见现在佛助三昧法.所谓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十不共

  法念佛於一切法无所贪着.亦说利益三昧能成就果报势力。问曰.若菩萨於初地

  ********************

  中已到其边能见诸佛.初入第二地卽应见诸佛.云何言乃至第二地边乃见诸佛.

  若尔者入第二地初中应失此三昧至後乃得。答曰.初入第二地中亦见诸佛亦不

  退失是三昧.汝不能善解偈义故作此难.第二地初中但见百种佛.乃至其边得见

  百种千种佛。见诸佛已心大欢喜欲得佛法故勤行精进.

  卽能以四事 供养於诸佛 能於诸佛所 复受十善道。

  四事者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余义则可知。

  作如是行已 从佛受善道 至百千万劫 不毁亦不失。

  不毁者不令戒羸弱.或以清净事名不毁.都不复行名爲不失。是菩萨如是过初地

  住第二地已.如说.

  善离悭贪垢 乐行清净舍 若离悭贪垢 深爱清净戒。

  清净名但以善心行舍不杂诸烦恼.深爱名坚住其中究竟不舍.此地中悭贪垢破

  戒垢无有遗余是故此地名爲离垢。菩萨如是无悭贪破戒心於四摄法中爱语偏

  ********************

  利.六波罗蜜中戒度偏利.利名多行势力转深。

  [一]问曰.若第二地中尸罗波罗蜜已得势力.今此地中应解说尸罗波罗蜜分生力净

  差别。答曰.

  略说尸罗度 有六十五分. 生.力.净.差别. 处处论中说。

  尸罗波罗蜜无量无边.但略说有六十五分.余戒生戒力戒净戒差别论中先後处

  处说相。如宝顶经中和合佛法品中无尽意菩萨於佛前说六十五种尸罗波罗蜜

  分.尸罗名不恼一切衆生.於他物中无劫盗想.不着外色.不诳衆生.眷属具足故不

  两舌.多忍恶言故无有恶口.常思惟筹量利益语故无散乱语.喜人乐故心无贪取.

  忍诸苦故无有瞋恼.不称誉师故名爲正见.信净心故信佛.知法真实故信法.乐尊

  重恭敬贤圣衆故信僧.念佛以五体投地供养礼敬.乃至小戒深心怖畏故戒不羸

  弱.不依余乘故不毁戒.离邪行故戒不缺损.不起恶烦恼故名不杂戒.毕竟常乐增

  长善法故名不浊戒.随意行故名自在戒.不爲智者所诃故名爲圣所赞戒.常在念

  注:

  [一]以下旁论.六十五分义出无尽意菩萨经卷一.藏要本第十三页右一行以下.

  ********************

  安慧故名爲易行戒.一切无过故名不可诃戒.守护诸根故名爲善护戒.诸佛所念

  故名爲名闻戒.如法物中知量取故名爲少欲戒.断悭贪故名知足戒.身心远离故

  名远离戒.离衆闹语故名阿兰若戒.不视他面望有所得故名爲具足圣种戒.属善

  根故名细行头陀戒.生人天中故名随说行戒.救一切衆生故名爲慈戒.忍一切苦

  故名爲悲戒.心不退没故名爲喜戒.离憎爱故名爲舍戒.降伏心故名爲自见过戒.

  护彼心故名爲不错戒.善护戒故名爲善摄戒.成熟衆生故名爲布施戒.无所愿故

  名忍辱戒.不懈退故名精进戒.集助禅法故名爲禅戒.多闻善根无厌足故名爲智

  慧戒.从多闻得智慧故名爲求多闻戒.集助七觉法故名亲近善知识戒.舍邪道故

  名离恶知识戒.观无常故名不贪身戒.勤集善根故名不信命戒.深心清净故名不

  悔戒.行清净故名不假僞戒.深心无垢故名无热戒.善起业故名无忧戒.不自高故

  名无慢戒.离染欲故名不戏调戒.心质直故名不高戒.心调和故名有羞戒.恶心不

  发故名调善戒.灭诸烦恼故名爲寂灭戒.如说行故名爲随所教戒.行四摄法故名

  ********************

  教化衆生戒.不失自法故名爲护法戒.本来清净故名一切愿满戒.迥向无上道故

  名至佛法戒.等心一切衆生故名得佛三昧戒.大德舍利弗是六十五分诸菩萨清

  净戒则爲无尽。生戒者.处处说.略说有八种生戒.四从身生四从口生.从身生者离

  夺命离苦恼衆生离劫盗离邪婬.从口生者离妄语两舌恶口散乱语.是名八.是八

  种戒从受生是受法.若以身若以口若以心受和合爲二十四.教他受亦二十四.随

  喜受亦二十四.修习行时亦二十四.合九十六皆是欲界系从是昼夜生.何以故.初

  受心已灭是第二心昼夜常生用.福德亦如是.所以者何.初布施心灭已从第二心

  後用时常生是名善身业.有十善业道所摄有不摄.欲界所系如是.色界系有二种

  一从身生一从口生.从身生者离十不善道所不摄罪.从口生者离散乱语.是戒以

  身受口受心受二三爲六教他亦六随喜亦六习行时亦六四六二十四.先说九十

  六合爲百二十.如是从行生戒.复有证道时生戒退道时生戒初生时生戒以事广

  故今但略说。戒力者.随波罗蜜增长戒转得力.随所得地戒亦坚固得力。戒净者.不

  ********************

  毁坏缺减等如先说.复次戒净不净相[一]七梵行法中说.如经说以七种婬欲名戒不

  净.一者虽断婬欲而以染心受女人洗浴按摩二以染心闻女人香共语戏笑三以

  染心目共相视四虽有障碍以染心闻女人音声五先共女人语笑後虽相离忆念

  不舍六自限尔所时断婬欲然後当作七期生天上受天女乐及後身富乐是故断

  婬欲是名不净.离此七事名戒清净。戒差别者.有二种一有漏二无漏.三种欲界系

  色界系不系.四种正命所摄二种正语正业正命所不摄亦二种正语正业.五种凡

  夫戒菩萨戒声闻戒辟支佛戒无上佛戒.六种欲界正命所摄身口一正命所不摄

  二色界系正命所摄身口业三正命所不摄四无漏正命所摄身口五正命所不摄

  六.七种七善业道.八种如先说身四种口四种.九种七欲界系七善业道二种如先

  说.十种道戒三种对治戒三种但戒三种是九种无漏戒有漏戒爲十.如是等种种

  分别差别。问曰.声闻乘中说身业口业名爲尸罗.此二善业名好二不善业名恶是

  善身口业名尸罗.此论中卽以此爲尸罗爲更有尸罗。答曰.

  注:

  [一]原刻作一.今依丽刻改.

  ********************

  不但身口业 名之爲尸罗 修亲近乐行 亦名爲尸罗。

  此三事一义.所谓修习亲近乐行。问曰.若以修习亲近乐行名爲尸罗者一切法皆

  应名尸罗.何以故.常修习亲近乐行故.汝今应说最胜修习尸罗。答曰.

  若无我我所 远离诸戏论 一切无所得 是名上尸罗。

  若不知内外法实相卽因尸罗生憍慢贪着.心生憍慢贪着故开诸罪门.是故若於

  内法不见有我於外法中不得我所知内外法毕竟空无所得亦於毕竟空不取相

  戏论是名最胜尸罗.何以故.如是尸罗中尚无心错何况身口.是故诸佛菩萨第一

  能行尸罗者於一切法无所得名爲上尸罗。如[一]迦叶经中佛告迦叶.尸罗名无我无

  非我无作无所作无作者无行无不行无名无色无相无无相非善非非善非寂灭

  非非寂灭非取非舍无衆生无衆生因缘无身无口无心无世间无世间法不依世

  间.不以尸罗自高不以尸罗下人不以尸罗起增上慢不以尸罗分别此彼.迦叶是

  名诸贤圣尸罗离於三界无漏无系。如[二]无尽意菩萨尸罗品中语舍利弗.尸罗名不

  注:

  [一]勘同宝积经普明会.

  [二]见无尽意经卷一.藏要本第十三页左十一行以下.

  ********************

  分别是衆生不说是我不说是夀者命者不说是人不说是养育者不说是色阴受

  想行识阴不说是地种水火风种.尸罗名不分别是眼相不分别是色相不分别是

  耳相声相鼻相香相舌相味相身相触相意相法相.尸罗名不分别是身是口是心.

  尸罗名摄心故是一心相选择诸法故是慧相.尸罗名到空至无相际不杂三界无

  作无起无生忍.尸罗名不从先际来不至後际亦不住中际.尸罗名不住心意识不

  与念和合.尸罗名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无色界.尸罗名离贪尘除瞋垢灭无明

  闇非常非断不违衆缘生相.尸罗名离我心舍我所心不住身见.尸罗名不贪着名

  相不与名色和合.尸罗名不爲结使所使不爲诸缠所覆不住障碍疑悔中.尸罗名

  贪不善根所不住过瞋不善根断疑不善根.尸罗名无急无热倚心快乐.尸罗名不

  断诸佛种故不破法身不分别法性故不断法种无爲相故不断僧种.舍利弗是名

  诸菩萨最胜无上尸罗.如是尸罗则不可尽.唯除诸佛尸罗皆有尽也。所谓从凡夫

  尸罗後至辟支佛是皆有尽相菩萨则无尽.从凡夫来所有尸罗虽久受果报终归

  ********************

  於尽.诸阿罗汉辟支佛所有尸罗皆亦有尽.菩萨尸罗无我无我所离一切所得灭

  诸戏论是故无尽。如无尽意菩萨尸罗品中说.诸凡夫尸罗随生处尽故尸罗则尽.

  外道五通退转时尽故尸罗则尽.人以十善业道尽故尸罗则尽.欲界诸天福德尽

  故尸罗则尽.色界诸天四禅四无量尽故尸罗则尽.无色界诸天随定生处尽故尸

  罗则尽.诸学无学人入涅盘尽故尸罗则尽.诸辟支佛无大悲故尸罗则尽.大德舍

  利弗但诸菩萨尸罗无有尽.何以故.从菩萨尸罗出诸尸罗差别.因无尽故果亦无

  尽.菩萨尸罗无尽故如来尸罗亦无尽.是故诸大人尸罗名爲无尽。问曰.汝解麤尸

  罗时说六十五种尸罗.声闻中有八种尸罗四种从身生四种从口生.如是事者何

  得不相违。答曰.不相违也.何以故.

  虽非尸罗体 益故名爲分 八种身口业 卽是尸罗体。

  虽六十五种分非尸罗体.而利益身口八种麤尸罗故名尸罗分.凡能有所利益皆

  名爲分.如象马扇盖名爲王分.是故禅定智慧等虽非尸罗体以利益尸罗故亦名

  ********************

  尸罗分。

  解头陀品第三十二

  菩萨如是行尸罗法.

  见十利应着 二六种衣法. 又以见十利 尽形应乞食。

  [一]比丘欲具足行持戒品应着二六种衣.以见十利故.何等十.一以惭愧故.二障寒热

  蚊虻毒虫故.三以表示沙门仪法故.四一切天人见法衣恭敬尊贵如塔寺故.五以

  厌离心着染衣非爲贪好故.六以随顺寂灭非爲炽然烦恼故.七着法衣有恶易见

  故.八着法衣更不须余物庄严故.九着法衣随顺修八圣道故.十我当精进行道不

  以染污心於须臾间着坏色衣。爲见是十利故应着二种衣一者居士衣二者粪扫

  衣.六种者一劫贝二刍摩三憍奢耶四毳衣五赤麻衣六白麻衣。见有十利尽形乞

  食者.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二衆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宝然後当食.三若有施我

  食者当生悲心我当勤行精进令善住布施作已乃食.四随顺佛教行故.五易满易

  注:

  [一]下引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

  养.六行破憍慢法.七无见顶善根.八见我乞食余有修善法者亦当效我.九不与男

  女大小有诸因缘事.十次第乞食故於衆生中生平等心卽种助一切种智。

  佛虽听请食 欲以自利已 亦利他人故 则不受请食。

  自利者能具诸波罗蜜.利他者教化衆生令住三宝.行者如是自利利他。

  见有十利故 常不舍空闲 问疾及听法 教化乃至寺。

  受阿练若处比丘虽增长种种功德.略说见十利故尽形不应舍.何等爲十.一自在

  来去.二无我无我所.三随意所住无有障碍.四心转乐习阿练若住处.五住处少欲

  少事.六不惜身命爲具足功德故.七远离衆闹语故.八虽行功德不求恩报.九随顺

  禅定易得一心.十於空处住易生无障碍想。问讯病等来至寺者.

  若有因缘事 来在塔寺住 於一切事中 不舍空闲想。

  比丘虽受尽形阿练若法.有因缘事至则入塔寺.佛法有通有塞.非如外道阿练若

  名常乐空闲静处.於一切法不舍空想.以一切法体究竟皆空故。问曰.有何因缘故

  ********************

  来至塔寺。答曰.一供给病人.二爲病者求医药具.三爲病者求看病人.四爲病者说

  法.五爲余比丘说法.六听法教化.七爲供养恭敬大德者.八爲供给圣衆.九爲读诵

  深经.十教他令诵读深经.有如是等诸因来至塔寺。

  精进行诸觉 随阿练若法 比丘已住於 阿练若处者.

  常应精勤生 种种诸善法 大胆心无我 灭除诸怖畏。

  阿练若精进者.若比丘断贪不惜身命利养故昼夜常勤精进如救头然及身依。随

  阿练若觉者.所谓出觉不瞋觉不恼觉等诸善觉.复次念佛是正遍知者衆生中尊

  佛法是善说弟子衆随顺正行.复次随顺空随顺无相随顺无愿诸觉名随阿练若

  觉.复次随顺四胜处随顺六波罗蜜诸觉是名随顺阿练若觉。复次如佛爲郁伽长

  者说在家出家菩萨行.若出家菩萨受阿练若法应如是思惟我何故住阿练若处.

  我非但住阿练若处故名爲沙门而阿练若处多有衆生多恶不善不护诸根不精

  进不修习善法者如[鹿/章]鹿猨猴衆鸟恶贼旃陀罗等不名爲比丘.我今爲何事故住

  ********************

  阿练若处应成办其事.长者何等爲事.一谓念不散乱二得诸陀罗尼三行慈心四

  行悲心五自在住五神通六具足六波罗蜜七不舍一切智心八修习方便智九摄

  取衆生十成就衆生.十一不舍四摄法十二常念六思念十三爲多闻故不舍精进

  十四正观择诸法十五应正解脱十六知得果十七住於正位十八守护佛法十九

  信业果报故名正见二十离一切忆想分别思惟故名正思惟.二十一随衆生所信

  乐爲说法故名爲正语二十二灭诸业故起业名爲正业二十三破烦恼气故名爲

  正命二十四得无上道故名正精进二十五观不虚妄法故名正念二十六得一切

  智慧故名正定二十七於空不怖二十八於无相不畏二十九於无愿不没三十故

  以智受身.三十一依义不依语三十二依智不依识三十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

  经三十四依法不依人.长者如是等名爲出家菩萨比丘利益事应生随顺。阿练若

  法者.所谓四禅四无量心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神通等。灭诸怖畏者.是人以三

  因缘能灭怖畏.一见无我我所法相故能除怖畏二以方便力故三以心胆力故能

  ********************

  除怖畏。见无我我所者.如初地中所说除五种怖畏。方便力者.此论中念正思惟业

  果报故名方便力.应作是念诸大国王在深宫殿象马车步四兵防衞业因缘尽亦

  受种种诸衰恼事.又业因缘守护者虽行险道中入大海水在大战阵亦安隐无患.

  我先世业因缘若在聚落若在阿练若处业因缘必受其报.如是思惟已除灭怖畏

  复作是念若我爲守护身故入城邑聚落舍阿练若处者无有能胜善身业善口业

  善意业守护者.如佛告波斯匿王若人行身善业行口善业行意善业是名爲人善

  自守护.是人若言我善自守护者是爲实说.大王是人虽无四兵衞护亦可名爲善

  好守护.何以故.如是守护名内守护非外守护.是故我以身业善行口业善行意业

  善行故名爲善自守护.复作是念是诸鸟兽腹行虫等在阿练若处身不行善口不

  行善意不行善以远聚落住故而无所畏.我之心智岂不如此鸟兽等耶.如是思惟

  除诸怖畏。又以念佛故在阿练若处能破一切诸怖畏事.如经说汝诸比丘阿练若

  处若在树下若在空舍或生怖畏心没毛竖者汝当念我是如来应正遍知明行足

  ********************

  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念时怖畏卽灭.大胆名心不怯

  弱决定求道.如说比丘住空闲当以心胆力除灭诸怖畏念佛无畏者.若人自起业

  怖畏不得脱不怖亦不脱怖则失正利如是知不免而破余利者则行小人事比丘

  所不应.若有怖畏者应畏於生死一切诸怖畏生死皆爲因是故行道者欲脱於生

  死亦救於他人不应生怖畏。如佛离怖畏经中说怖畏法.有沙门婆罗门住阿练若

  处应如是念.以不净身业故不净口业故不净意业故念不清净故自高卑人故懈

  怠心故妄忆念故心不定故愚痴故怖畏.与此相达身业清净等则无怖畏。又佛爲

  郁伽长者说.出家菩萨在阿练若处应作是念我何故在此.卽时自知欲离怖畏故

  来至於此.怖畏於谁.畏衆愦闹畏衆语言畏贪欲瞋恚愚痴畏憍慢恚恨嫉他利养

  畏色声香味触畏五阴魔畏诸愚痴障碍处畏非时语畏不见言见畏不闻言闻畏

  不觉而觉畏不知而知畏诸沙门垢畏共相憎恶畏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生处畏

  堕地狱畜生饿鬼及诸难处略说畏一切恶不善法故来在此住.若人在家乐在衆

  ********************

  闹不修习道住在邪念不能得离如是怖畏.所有过去诸菩萨皆在阿练若处离诸

  怖畏得无畏处得一切智慧.所有当来诸菩萨亦在阿练若处离诸怖畏得一切智

  慧.今现在诸菩萨住阿练若处离诸怖畏得无畏处成一切智慧.以是故我怖畏一

  切诸恶度诸怖畏故应住阿练若处.复次一切怖畏皆从着我生.贪着我故爱受我

  故生我想故见我故贵我故分别我故守护我故.若我住阿练若处不舍贪着我者

  则爲空在阿练若处.复次长者见有所得者则不住阿练若处住我我所心者则不

  住阿练若处住颠倒者则不住阿练若处.长者乃至生涅盘想者尚不住阿练若处

  何况起烦恼想者.长者譬如草木在阿练若处无有惊畏.菩萨如是在阿练若处应

  生草木想瓦石想水中影想镜中像想於语言生响想於心生幻想此中谁惊谁畏.

  菩萨尔时则正观身无我无我所无衆生无夀者命者无养育者无男无女无知者

  见者.怖畏名爲虚妄分别我则不应随虚妄分别.菩萨如是应如草木住阿练若处.

  又知一切法皆亦如是断鬬诤名阿练若处.无我无我所无所属名阿练若处。不应

  ********************

  乐在家出家衆闹处住.诸佛不听阿练若处比丘与在家出家者和合。问曰.佛不听

  与一切衆人和合耶。答曰.不然.

  佛听四和合 余者则不听 是故应亲近 余者则远离。

  菩萨在阿练若处听与四衆和合.所谓入听法衆教化衆生供养於佛不离一切智

  心和合.是故唯听此四事和合余者不应亲近。复次菩萨应作是念云何诸佛所听

  阿练若住处我当亲近.我或非阿练若住处谓是住阿练若处或有错谬。问曰.何等

  是阿练若住处菩萨应当知。答曰.佛自经中说.阿练若住处名不住一切法不缘诸

  尘不取一切法相不贪色声香味触.一切法平等故无所依止住名阿练若处住.息

  心善故不相违住处名阿练若住.舍一切担倚乐住故名阿练若住.脱一切烦恼无

  怖畏住故名阿练若住.度诸流住故名阿练若住.住圣种故名阿练若住.知足趣得

  故名阿练若住.易满易养少欲住故名阿练若住.智慧足住故名阿练若住.正行多

  闻住故名阿练若住.空无相无愿解脱门现前故名阿练若住.断诸缚得解脱住故

  ********************

  名阿练若住.顺十二因缘随顺住故名阿练若住.毕竟寂灭所作已作[一]住故名阿练

  若住.阿练若住处者随顺戒品住助定品利益慧品易得解脱品易得解脱知见品

  易行诸助菩提法能摄诸头陀功德.阿练若住处通达诸谛.阿练若处见知诸阴.阿

  练若处诸性同爲法性.阿练若处出离十二入.阿练若处不忘失菩提心.阿练若处

  观空不畏.阿练若处能护佛法.阿练若处求解脱者不失功德.阿练若处能得一切

  智者则能增益阿练若处。

  菩萨如是行 疾得具六度。

  何以故.若菩萨在阿练若处住不贪惜身命是名檀波罗蜜.行三种善业清净入细

  头陀行法是名尸波罗蜜.不瞋恨心於诸衆生慈心普徧但忍乐萨婆若乘不在余

  乘是名羼提波罗蜜.自立誓愿於阿练若处不得正法忍终不舍此处是名毗棃耶

  波罗蜜.得禅定故不观生处修习善根是名禅波罗蜜.如身阿练若亦如是如身菩

  提亦如是如实中无差别是名般若波罗蜜。

  注:

  [一]原刻作佐.今依丽刻改.

  ********************

  佛听有四法 住阿练若处。

  何等四.如佛告长者一者多闻二善知决定义二乐修正忆念四随顺如所说行如

  是人应住阿练若处。复有菩萨烦恼深厚是人若在衆闹则发烦恼应在阿练若处

  住降伏烦恼.复次菩萨得五神通是人欲教化成就天龙夜叉乾闼婆故应住阿练

  若处.复有菩萨作是念诸佛所赞听处是阿练若处.复次住阿练若处助满一切善

  法增长善根然後入聚落爲衆生说法.成就如是功德乃可住阿练若处。复次.

  决定王经中 佛爲阿难说 阿练若比丘 应住四四法。

  菩萨住阿练若处者.一远离在家出家二欲读诵深经三引导衆生使得阿练若处

  功德四昼夜不离念佛.复有四法.一乃至弹指顷於衆生中不生瞋恨心二不应一

  时顷使睡眠覆心三於一念顷不应生衆生想四於一念顷不应忘舍菩提心.复有

  四法.一常应闲坐不应聚衆二常乐经行三常观诸法无新故想四不应离深空无

  相无愿法.复有四法.一行四禅不行世间禅行四无量缘衆生生悲心而不取衆生

  ********************

  相二虽行慈心而不缘衆生虽行喜心而不贪乐虽行舍心而不舍衆生三自见身

  有四圣种行而不自高卑下他人四自行多闻如所闻行是爲四。复次.

  无智无精进 而住空闲处 卽得於四法 复得余四法

  又复得三事 如是佛所说。

  阿练若比丘於诸功德中应勤修习.何以故.阿练若功德中此二事能生诸功德故.

  若比丘愚痴懈怠在阿练若处住者则得四非法一多睡眠二多贪利养三以此因

  缘现矫异相四现不乐阿练若处.复有四法一增上慢未得谓得二於深经心怀憎

  恶三坏空无相无愿法四於持深经者心生瞋恨.复有三事一若在阿练若处不精

  进无智慧或值女人堕在非法若得僧残若得重罪若反戒还俗是爲三。

  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四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