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藏要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菩提资粮论卷第三

 

  圣者龙树本 比丘自在释

  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

  复有余师意 诸觉资粮者 实舍及寂智 四处之所摄。

  又一论师作如是念.一切菩提资粮皆实处舍处寂处智处所摄。实者不虚诳相实

  卽是戒是故实爲尸罗波罗蜜.舍卽布施是故舍处爲[一]陀那波罗蜜.寂者卽心不浊

  若心不[二]浊爱不爱事所不能动是故寂处爲羼提波罗蜜及禅那波罗蜜.智处还爲

  般若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遍入诸处.以无精进则於诸处无所成就是故毗梨耶

  波罗蜜成就诸事.是故一切资粮皆入四处摄。

  问如经说以慈资粮得无碍[三]心以舍资粮得断憎爱.於中慈悲有何差别。答.

  大悲彻骨髓 爲诸衆生依 如父於一子. 慈则遍一切。

  注:

  [一]原刻作檀.今依丽刻改.

  [二]原刻下衍处字.今依丽刻删.

  [三]心下疑缺乃至二字.

  ********************

  若入生死险道堕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在恶邪见网覆愚痴稠林行邪径非道犹如

  盲闇非出离中见爲出离爲老病死忧悲苦恼诸贼执持入痴意稠林去佛意远者.

  菩萨大悲穿於自身皮肉及筋彻至骨髓爲诸衆生而作依处令此衆生得度如是

  生死旷野险难恶路置於一切智城无畏之宫.譬如长者唯一福子而遭病苦爱彻

  皮肉入於骨髓但念何时得其病愈.悲亦如是唯於苦衆生中起。慈者遍於一切衆

  生中起。又复慈故於诸衆生得无碍心.悲故於生死中无有疲厌.又慈於善人中生.

  悲於不善人中生.又菩萨慈增长故不着己乐则生大慈.悲增长故舍诸支节及命

  则生大悲。

  若念佛功德 及闻佛神变 爱喜而受净 此名爲大喜。

  若念佛功德者於中何者是佛功德.谓诸佛世尊无量百千俱致劫中聚集善根故

  不护身口意业故.五种应知中断疑故.四种答难中无失故.三十七助菩提法教授

  ********************

  故.十二分缘生中因缘觉故.教九教故.四种住持具足故.得四无量故.满足六波罗

  蜜故.说菩萨十地故.出世五衆成满故.四无畏十力十八不共佛法具足故.无边境

  界故.自心自在转故.无厌足法故.得如金刚三摩地故.不虚说法故.无能坏法故.世

  间导师故.无能见顶故.无与等故.无能胜故.不可思议法故.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故.百福相故.无量善根故.无边功德故.无量功德故.无数功德故.不可分别功德故.

  希有功德故.不共功德故.如是等名念佛诸功德。闻诸佛神变者於中诸佛世尊爲

  教化诸衆生故起神通变现.随所应度衆生随衆生身随其形量长短宽狭随其色

  类种种差殊随其音声清净分别.诸佛世尊以种种希有神通如其所行如其信欲

  以彼彼方便差别神变而变化之.闻此事已爱喜受净名爲大喜。於中若心勇悦名

  爱.爱心遍身名喜.喜心觉乐名受.於受乐时念正觉者大神通德其心不浊名净.彼

  心净时喜意充满名爲大喜.彼登少分乘者虽亦有喜.以不共彼故得大喜名。

  ********************

  问菩萨应舍衆生爲不应舍。答.

  菩萨於衆生 不应得舍弃. 当随力所堪 一切时摄受。

  菩萨摩诃萨常念利乐诸衆生等若爲贪瞋痴所恼行於悭悋破戒恚恨懈怠乱心

  恶智之道入於异路.此等衆生所不应舍.於一切时说施戒修随力所能应当摄受

  不应舍弃。

  菩萨从初时 应随堪能力 方便化衆生 令入於大乘。

  此登大乘菩萨於衆生中随所堪能从初应作如前方便波罗蜜中所说方便.应当

  精勤以诸方便教化衆生置此大乘。

  问.何故菩萨但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声闻独觉乘也。答.

  化恒沙衆生 令得罗汉果 化一入大乘 此福德爲上。

  若教化恒河沙等衆生得阿罗汉果.此大乘福胜过彼声闻等乘教化福.以种子无

  ********************

  尽故.此所有种子能爲余衆生等作菩提心方便亦以出生声闻独觉故此福胜彼。

  此福胜者大乘於声闻独觉乘爲上故.又菩提心有无量无数福德故.又由大乘三

  宝种不断故.是故欲求大福应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余乘。

  问.诸摩诃萨岂唯以大乘教化衆生不以声闻独觉乘耶。[一]答.

  教以声闻乘 及独觉乘者. 以彼少力故 不堪大乘化。

  若中下意衆生舍利他事阙於大悲不堪以大乘化者.乃以声闻独觉乘而化度之.

  问.若有衆生不可以三乘化者.於彼应舍爲不舍也。答.

  声闻独觉乘 及以大乘中 不堪受化者. 应置於福处。

  若有衆生喜乐生死憎恶解脱不堪以声闻独觉及大乘化者.应当教化置於梵乘

  四梵行中.若复不堪梵乘化者.应当教化置於天乘十善业道及施等福事中不应

  舍弃。

  注:

  [一]此字依丽刻加.

  ********************

  问.若有衆生喜乐世乐於三福事无力能行.於彼人所当何所作。答.

  若人不堪受 天及解脱化. 便以现世利 如力应当摄。

  若有衆生专求欲乐不观他世趣向地狱饿鬼畜生不可教化令生天解脱者.亦当

  愍彼智如小儿如其所应现世摄受.随己力能以施等摄之愍而不舍。

  问.若菩萨於此似小儿相诸衆生所无有方便可得摄化.当於彼人应何所作。答.

  菩萨於衆生 无缘能教化. 当起大慈悲 不应便弃舍。

  若菩萨於喜乐罪恶可愍衆生中无有方便能行摄化.菩萨於彼当起子想兴大慈

  悲.无有道理而得舍弃。

  问.已说於衆生中应须摄受.未知摄受方便云何。答.

  施摄及说法 复听闻说法 亦行利他事 此爲摄方便。

  诸菩萨爲摄受衆生故或以布施爲摄方便或受他所施.或爲他说法或听他说法.

  ********************

  或行利他或以爱语或以同事.或说诸明处或教以工巧或示现作业或令病者得

  愈或救拔险难.如是等名爲摄受衆生方便.当以此诸方便摄受衆生不应弃舍。

  问.以如是等摄受方便摄衆生已成就何利。答.

  所作益衆生 不倦不放逸. 起愿爲菩提 利世卽自利。

  此中菩萨作愿利益世间者发如是意凡利世间事我皆应作.立此誓已於诸衆生

  所作事中不应疲倦不应放逸.又当作是念若利世间卽是自利.是故菩萨於利乐

  衆生因缘不应弃舍。

  问已说菩萨常应利乐衆生不应行舍.於诸法中爲舍不舍。答.

  入甚深法界 灭离於分别 悉无有功用 诸处自然舍。

  法界者卽是缘生.是故先说如来若出不出此法界法住常住所谓缘生.又如先说

  阿难陀缘生甚深证亦甚深.是故入此甚深法界菩萨灭一切有无等二边摄取方

  ********************

  便智已卽断诸动念戏论分别离诸取相.诸心意识行处皆不复行.乃至行佛行菩

  提行菩萨行涅盘处皆亦不行.则於诸法无复功用於诸法中心得寂静大寂静无

  复分别.是名第一义舍.此卽菩萨无分别也。

  已说出世间舍.我今当说世间舍.

  利名赞乐等 四处皆不着. 反上亦无碍 此等名爲舍。

  於利养名闻赞叹安乐等中无有系着.与此相反无利无名呰毁苦等中亦不退碍.

  舍离爱憎处中而住无复分别.此名第二谓世间舍。

  问若菩萨於诸法中作第一义舍者.爲菩提故如然头衣如是勤行云何可得。答.

  菩萨爲菩提 乃至未不退. 譬如然头衣 应作是勤行。

  虽於诸法应如是舍而菩萨决定修行如然头衣乃至未得不退转菩提.菩萨爲菩

  提故应当勤行。於中菩萨有五种不退菩提因缘应知.何者爲五.如华聚等经中说.

  ********************

  若闻具足大愿诸菩萨及佛世尊名号故是爲第一因缘.若愿生彼佛世尊国土故

  是爲第二种因缘.受持及说般若波罗蜜等深经故是爲第三因缘.修习现前住等

  三摩提及随喜得者故是爲第四因缘.此四因缘说未得忍菩萨不退转.若此菩萨

  住菩萨不动地已得无生忍说爲究竟决定不退转是爲第五因缘。

  问.若此四种因缘中随以一因缘菩萨得不退转者.先说如然头衣应当勤行彼云

  何成。答.

  然彼诸菩萨 爲求菩提时 精进不应息 以荷重担故。

  虽复四因缘中随一因缘菩萨皆得不退而精进不应休息.由先作是言我当令诸

  衆生皆得涅盘.以荷如是重担故於其中间精进不息。

  问.何故於其中间精进不得休息。答.

  未生大悲忍 虽得不退转 菩萨犹有死. 以起放逸故。

  ********************

  於四因缘中随何因缘得不退转菩萨.於彼未生大悲乃至未得无生忍於其中间

  受业力死生者.由入放逸故.是以菩萨应当勤行如然头衣爲得无生忍故於其中

  间精进不息。

  问.菩萨复有何死。答.

  声闻独觉地 若入便爲死. 以断於菩萨 诸所解知根。

  如前所说四种因缘随何因缘得不退转此菩萨未有大悲未得忍未过声闻独觉

  地.或以恶友力怖生死苦故或受生中间故或劫坏时间瞋嫌菩萨毁谤正法故失

  菩提心起声闻独觉地心已.或於声闻解脱若独觉解脱作证.彼断菩萨根所谓大

  悲.是以诸菩萨及佛世尊名爲诸解知死。

  问.此应思量菩萨爲畏住泥犂.爲畏堕声闻独觉地。答.

  假使堕泥犂 菩萨不生怖. 声闻独觉地 便爲大恐怖。

  ********************

  菩萨设住泥犂与无数百千苦俱.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

  问.何故如此。答.

  非堕泥犂中 毕竟障菩提. 声闻独觉地 则爲毕竟障。

  设入泥犂於正觉道不能作毕竟障碍.住泥犂时乃至恶业尽边於菩提道暂爲障

  碍.菩萨若堕声闻独觉地则毕竟不生.故声闻独觉地於正觉道乃爲障碍.由是义

  故菩萨入於泥犂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

  问.其怖如何。答.

  如说爱夀人 怖畏於斩首. 声闻独觉地 应作如是怖。

  经中佛世尊作如是说如爱夀人怖畏斩首.菩萨欲求无上菩提怖畏声闻独觉地

  亦应如此.是故菩萨虽入泥犂不比堕声闻独觉地怖畏。

  问.已说未得无生忍诸菩萨障碍法.此菩萨云何得无生忍。答.

  ********************

  不生亦不灭 非不生不灭 非俱不俱说 空不空亦尔。

  此中菩萨观缘生时作是念有缘法但施设.如无生中有生是故生者自体不成.自

  体不成故生则非有.如生自体非有彼灭爲二二俱无体.如生灭彼不生不灭爲二

  亦二俱无体.彼生灭二种中生不生灭不灭亦不有互相违故。空亦如是.如有者无

  自体故.彼不空及空不空亦尔。

  问.若作是念以缘生故诸法无自体者.何故复作是念亦无有缘生法。答.

  随何所有法 於中观不动 彼是无生忍. 断诸分别故。

  如是菩萨如实观缘生时得离诸法自体见.离自体见故卽断取法自体.得断取法

  自体时作是念非无内外法而无法自体.虽有缘生法但如苇束幻梦.若法从缘生

  彼自体不生.作是观已若沙门若婆罗门所不能动而不取证.彼以乐观无生法断

  诸分别故说名无生忍.此菩萨卽住菩萨不动地。

  ********************

  偈言.

  旣获此忍已 卽时得授记 汝必当作佛. 便得不退转。

  得此无生忍故卽於得时非前非後诸佛现前授记作佛.汝於来世於尔所时某世

  界某劫中当爲某如来应正遍知.此名菩萨不退转。

  问.从住初地乃至七地诸菩萨皆决定向三菩提.何故不说爲不退转.唯说住不动

  地菩萨爲不退转。答.

  已住不动诸菩萨 得於法尔不退智. 彼智二乘不能转 是故独得不退名。

  此谓所有信等出世间善根诸声闻独觉乃至住第七地菩萨不能障碍令其退转

  故名不退转.非余十种菩萨爲三菩提於诸法中不退转也。已说不退转因缘.此中

  又得殊胜授记故.大乘中说四种授记.谓未发菩提心授记共发菩提心授记隐覆

  授记现前授记是爲四种授记。於中未发菩提心授记者其人利根具增上信诸佛

  ********************

  世尊以无碍佛眼观已而爲授记.共发菩提心授记者成熟善根种菩提种先已修

  习其根猛利得增上行但欲解脱诸衆生故卽发心时入不退转无堕落法离八不

  闲.〈谓八难也.〉此人或闻自授记於六波罗蜜不发精进如其不闻更发精进爲令不闻

  欲使他人闻其授记断疑心故佛以威神隐覆授记.若菩萨成熟出世五根得无生

  忍住菩萨不动地彼卽现前授记.是爲四种授记。彼得无生忍菩萨已决定故.诸佛

  世尊现前授记。又别有密意授记以爲第五.如法华经说.我等皆随喜大仙密意语

  如授记圣者无畏舍利弗我等亦当得成佛世无上复以密意语说无上正觉。以何

  义故说此别语授记.有论师说爲令未入决定声闻乘者发菩提心故.又已发菩提

  心初业菩萨等畏流转苦欲於声闻涅盘取灭度者爲令牢固菩提心故.又有异佛

  土菩萨於此聚集授记时到以相似名爲彼授记故.诸师如是分别别语授记.於中

  实义唯佛世尊乃能知之。

  ********************

  菩萨乃至得 诸佛现前住 牢固三摩提 不应起放逸。

  诸佛现前三摩提得已而住者.谓现在诸佛现其前住三摩提也.三摩提者平等住

  故。菩萨乃至未得此三摩提其间不应放逸.以未得三摩提菩萨犹堕恶趣未离不

  闲故.是故爲得此三摩提不应放逸.若得三摩提彼诸怖畏皆得解脱。此三摩提有

  三种.谓色攀缘法攀缘无攀缘.於中若攀缘如来形色相好庄严身而念佛者是色

  攀缘三摩提.若复攀缘十名号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等无量色类佛之功德而念

  佛者是法攀缘三摩提.若复不攀缘色不攀缘法亦不作意念佛亦无所得远离诸

  相空三摩提此是无攀缘三摩提.於中初发心菩萨得色攀缘三摩提.已入行者法

  攀缘.得无生忍者无攀缘.此等名得决定自在故。

  诸佛现前住 牢固三摩提 此爲菩萨父 大悲忍爲母。

  此所说三种现在佛现前住三摩提摄诸菩萨功德及诸佛功德故说名诸菩萨父.

  ********************

  大悲者於生死流转中不生疲倦故又於声闻独觉地险岸护令不堕故说名爲母.

  忍者得忍菩萨於诸流转苦及诸恶衆生中不厌流转不舍衆生及菩提以不生厌

  是故此忍又爲诸菩萨母。更有别偈说.智度以爲母方便爲父者以生及持故说菩

  萨父母。以般若波罗蜜生诸菩萨法故佛说般若波罗蜜爲菩萨母.诸菩萨法从般

  若波罗蜜生已爲巧方便所持不令趣向声闻独觉地险岸以是持菩提故说巧方

  便爲菩萨父。

  问菩萨以几许福能得菩提答

  少少积聚福 不能得菩提. 百须弥量福 聚集乃能得。

  菩提者谓一切智智.彼智与应知等.应知与虚空等.虚空无边故应知亦无边.以有

  边福不能得无边智.是故少少积聚福不能得菩提。云何得.百须弥量福聚集乃能

  得。

  ********************

  菩提资粮论卷第三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