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第三节 从礼以成事(2)
管仲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险些用箭射到小白。后来小白取得君位,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以建立霸权。所谓"攘夷",是对侵占华夏地区的戎、狄进行抵御。所谓"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天子的宗法制度。所谓"争取与国",是运用军事、经济手段来取得中小诸侯国的支持。谭(今山东济南东)、遂(今山东肥城西南)等国曾藐视齐国,被齐国灭掉。服从者来朝聘,齐取厚报。公元前六百五十一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确定诸侯国间不得筑堤防雍水来危害邻国,不得有意不卖给邻国粮食。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遂成为中原的霸主。
此处,孔子对管仲的态度是坚决的,指责之词溢于言表。而孔子在另一处也提到了管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在这里孔子盛赞了管仲的功绩,说管仲辅佐齐桓公,雄霸诸侯,把天下联合起来,直到今天人民还受着他的恩赐。如果没有了管仲,我们今天可能会成为披散头发、衣襟向左开的野人了。孔子认为这就是管仲的"仁",泛爱众而不拘小节,不像那些匹夫匹妇一样,守着个人的名节,自杀在沟渠当中,又有谁能知道呢?
所以我们在知"礼",不做非"礼"之事的同时,还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不要将"礼"与功劳分开。虽然功劳很重要,但我们不能学习管仲的越"礼"行为。因为坚持以"礼"行事这个根本,才能在生活当中过得快乐开心,才能在工作生活中取得成功。即如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行礼源于心
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说过"礼"非形式,而是"仁"的一种表现,是由心底生发出来的情感的具体化。所以我们在为人以"礼"的时候要落到实处,并用真心实意的情感感动他人。不能只是空说言辞,讲客套话,却不做实事。那时你的耳边肯定会听到一些话:"天天讲什么礼啊,礼啊!难道就是指玉帛等礼仪所用的物品吗?天天讲什么乐啊,乐啊!难道仅仅指的是演奏音乐的钟鼓吗?"所以行"礼"要由心生且需落到实处。
《论语》中有这样一章,是孔子与宰我讨论孝的内容,从中可看出"行礼源于心"的原因。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翻译为白话,大概意思是,宰我问孔子:"三年的丧期,似乎有点太长了。如果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就要崩坏了。如果君子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要从此失去内涵。而且去年的谷子已经吃完了,新谷子已经收获了,钻燧取火的木棒也已经更换了。一年的丧期好像也就够了。"孔子心里很生气,但他这样回答说:"你的家人刚去世一年你便吃稻米、穿锦衣,你心里有没有感觉到伤心不安?"宰我说:"我感觉很好,没有什么不安的。"先生说:"你心里既然觉得安稳,那你就可以这样做。君子在丧期这段时间,正因悲痛,吃了美味也觉得不香甜,听了音乐也感觉不到快乐,在日常房屋中起居,总觉心里不安,因此君子便不这样生活。现在你心如果觉得安稳了,自然可以照常生活啊!"宰我出去了,先生说:"宰我真是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啊!儿女生下三年,然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啊,宰我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难道他就没有受到父母三年的眷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