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fee 計數器
楚辭               校對:luo

楚辭是一種文體,戰國時代由楚國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融合上古神話、傳說,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前期。

楚辭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開啟了中國史詩上的第二個春天。楚辭採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據需要而任意擴充。形式上的活潑多樣使楚辭更適宜於抒寫複雜的社會生活和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

楚國踞南,蠻夷之國;文化來源,與周同受殷商影響。楚莊王時,楚國勢力急張,以北進取;南北文化,水乳交融,中原高度的思想文化大大地為楚國吸收。到了戰國時代,南北文化之滙更顯,《詩經》移植於南方足可證。當時楚國君臣上下,說起話來,詩經朗朗;此等移植,開始之時,多用於外交辭令,後來滲入楚文學,感染文人的思想。關於楚辭的特徵,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見《宋文鑒》卷九十二。)

楚辭的代表作家有屈原、宋玉等人,其他如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多未能流傳下來。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創作出了《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不朽作品。西漢末年,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共十六卷,今已失佚。後來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並為全書作注,成書《楚辭章句》。今存王逸《楚辭章句》中,還保存了西漢人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莊忌、王褒、劉向等人的作品。晉代郭璞有《楚辭注》三卷。《四庫全書總目》則說:「初,劉向裒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宋玉《九辯》、《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賈誼《惜誓》,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七諫》,嚴忌《哀時命》,王褒《九懷》及劉向所作《九嘆》,共為《楚辭》16卷,是為總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與班固二『敘』,為17卷,而各為之註。」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卷一‧離騷 卷二‧九歌 卷三‧天問 卷四‧九章
卷五‧遠游 卷六‧卜居 卷七‧漁父 卷八‧九辯
卷九‧招魂 卷十‧大招 卷一一‧惜誓 卷一二‧招隱士
卷一三‧七諫 卷一四‧哀時命 卷一五‧九懷 卷一六‧九歎
卷一七‧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