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fee
北齊書  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四

陽斐 盧潛 崔劼 盧叔武 陽休之 袁聿修

陽斐,字叔鸞,北平漁陽人也。父藻,魏建德太守,贈幽州刺史。孝莊時,斐於西兗督護流民有功,賜爵方城伯。歷侍御史,兼都官郎中、廣平王開府中郎,修起居注。

興和中,除起部郎中,兼通直散騎常侍,聘於梁。梁尚書羊侃,魏之叛人也,與斐有舊,欲請斐至宅,三致書,斐不答。梁人曰:「羊來已久,經貴朝遷革,李、盧亦詣宅相見,卿何致難?」斐曰:「柳下惠則可,吾不可。」梁主乃親謂斐曰:「羊侃極願相見,今二國和好,天下一家,安得復論彼此?」斐終辭焉。使還,除廷尉少卿。

石濟河溢,橋壞,斐修治之。又移津於白馬,中河起石潬,兩岸造關城,累年乃就。東郡太守陸士佩以黎陽關河形勝,欲因山即壑以為公家苑囿。遺斐書曰:「當諮大將軍以足下為匠者。」斐答書拒曰:「當今殷憂啟聖,運遭昌曆。故大丞相天啟霸功,再造太極;大將軍光承先構,嗣績丕顯。國步始康,民勞未息。誠宜輕徭薄賦,勤恤民隱,詩不云乎:『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古之帝王亦有表山刊樹,未足盡其意;下輦成宴,詎能窮其情。正足以靡天地之財用,剝生民之髓腦。是故孔子對葉公以來遠,酬哀公以臨民,所問雖同,所急異務故也。相如壯上林之觀,揚雄騁羽獵之辭,雖係以隤牆填塹,亂以收落網,而言無補於風規,祗足昭其愆戾也。」

尋轉尚書右丞。天保初,除鎮南將軍、尚書吏部郎中。以公事免,久之,除都水使者。顯祖親御六軍,北攘突厥,仍詔斐監築長城。作罷,行南譙州事,加通直散騎常侍,壽陽道行臺左丞。遷散騎常侍,食陳留郡幹。未幾,除徐州刺史,帶東南道行臺左丞。乾明元年,徵拜廷尉卿,遷衛大將軍,兼都官尚書,行太子少傅,徙殿中尚書,以本官監瀛州事。抗表致仕,優詔不許。頃之,拜儀同三司,食廣阿縣幹。卒於位。贈使持節、都督北豫光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中書監、北豫州刺史,諡曰敬簡。子師孝,中書舍人。

盧潛,范陽涿人也。祖尚之,魏濟州刺史。父文符,通直侍郎。潛容貌瑰偉,善言談,少有成人志尚。儀同賀拔勝辟開府行參軍,補侍御史。世宗引為大將軍西閤祭酒,轉中外府中兵參軍,機事強濟,為世宗所知,言其終可大用。王思政見獲於潁川,世宗重其才識。潛曾從容白世宗云:「思政不能死節,何足可重!」世宗謂左右曰:「我有盧潛,便是更得一王思政。」天保初,除中書舍人,以奏事忤旨免。尋除左民郎中,坐譏議魏書,與王松年、李庶等俱被禁止。會清河王岳將救江陵,特赦潛以為岳行臺郎。還,遷中書侍郎,尋遷黃門侍郎。黃門鄭子默奏言,潛從清河王南討,清河王令潛說梁將侯瑱,大納賂遺,還不奏聞。顯祖杖潛一百,仍截其鬚,左遷魏尹丞。尋除司州別駕,出為江州刺史,所在有治方。

肅宗作相,以潛為揚州道行臺左丞。先是梁將王琳為陳兵所敗,擁其主蕭莊歸壽陽,朝廷以琳為揚州刺史,敕潛與琳為南討經略。琳部曲義故多在揚州,與陳寇鄰接。潛輯諧內外,甚得邊俗之和。陳秦、譙二州刺史王奉國、合州刺史周令珍前後入寇,潛輒破平之,以功加散騎常侍,食彭城郡幹。遷合州刺史,左丞如故。又除行臺尚書,尋授儀同三司。王琳銳意圖南,潛以為時事未可。屬陳遣移書至壽陽,請與國家和好。潛為奏聞,仍上啟且願息兵。依所請。由是與琳有隙,更相表列。世祖追琳入京,除潛揚州刺史,領行臺尚書。

潛在淮南十三年,任總軍民,大樹風績,甚為陳人所憚。陳主與其邊將書云:「盧潛猶在壽陽,聞其何當還北,此虜不死,方為國患,卿宜深備之。」顯祖初平淮南,給十年優復。年滿之後,逮天統、武平中,徵稅煩雜。又高元海執政,斷漁獵,人家無以自資。諸商胡負官責息者,宦者陳德信縱其妄注淮南富家,令州縣徵責。又敕送突厥馬數千疋於揚州管內,令土豪貴買之。錢直始入,便出敕括江、淮間馬,並送官厩。由是百姓騷擾,切齒嗟怨。潛隨事撫慰,兼行權略,故得寧靖。

武平三年,徵為五兵尚書。揚州吏民以潛戒斷酒肉,篤信釋氏,大設僧會,以香華緣道,流涕送之。潛歎曰:「正恐不久復來耳。」至鄴未幾,陳將吳明徹渡江侵掠,復以潛為揚州道行臺尚書。五年,與王琳等同陷。尋死建業,年五十七,其家購屍歸葬。贈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兗州刺史。無子,以弟士邃子元孝為嗣。

士邃,字子淹,少為崔昂所知,昂云:「此昆季足為後生之俊,但恨其俱不讀書耳。」歷侍御史、司徒祭酒、尚書郎、鄴縣令、尚書左右丞、吏部郎中,出為中山太守,帶定州長史。齊亡後卒。

潛從祖兄懷仁,字子友,魏司徒司馬道將之子。懷仁涉學有文辭,情性恬靖,常蕭然有閑放之致。歷太尉記室、弘農郡守,不之任,卜居陳留界。所著詩賦銘頌二萬餘言,又撰中表實錄二十卷。懷仁有行檢,善與人交,與琅邪王衍、隴西李壽之情好相得。曾語衍云:「昔太丘道廣,許劭知而不顧;嵇生性惰,鍾會過而絕言。吾處季、孟之間,去其泰甚。」衍以為然。武平末卒。

懷仁兄子莊之,少有名望。官歷太子舍人、定州別駕、東平太守。武平中都水使者,卒官。

懷仁從父弟昌衡,魏尚書左僕射道虔之子。武平末尚書郎。沉靖有才識,風儀蘊籍,容止可觀。天保中,尚書王昕以雅談獲罪,諸弟尚守而不墜,自茲以後,此道頓微。昌衡與頓丘李若、彭城劉泰珉、河南陸彥師、隴西辛德源、太原王脩並為後進風流之士。

昌衡從父弟思道,魏處士道亮之子,神情俊發,少以才學有盛名。武平末,黃門侍郎,待詔文林館。

思道從父兄正達、正思、正山,魏右光祿大夫道約之子。正達尚書郎,正思北徐州刺史、太子詹事、儀同三司,正山永昌郡守。兄弟以后舅,武平中並得優贈。

正山子公順,早以文學見知。武平中符璽郎,待詔文林館。與博陵崔君洽、隴西李師上同志友善,從駕晉陽,寓居僧寺,朝士謂「康寺三少」,為物論推許。

正達從父弟熙裕,父道舒。為長兄道將讓爵,由是熙裕襲固安伯。虛淡守道,有古人之風,為親表所敬重。

潛從祖兄愻之,魏尚書義僖之子。清靖寡欲,卒於司徒記室參軍。

崔劼,字彥玄,本清河人。曾祖曠,南渡河,居青州之東,時宋氏於河南立冀州,置郡縣,即為東清河郡人。南縣分易,更為南平原貝丘人也。世為三齊大族。祖靈延,宋長廣太守。父光,魏太保。

劼少而清虛寡欲,好學有家風。魏末,自開府行參軍歷尚書儀曹郎、祕書丞,修起居注,中書侍郎。興和三年,兼通直散騎常侍,使于梁。天保初,以議禪代,除給事黃門侍郎,加國子祭酒,直內省,典機密。清儉勤慎,甚為顯祖所知。拜南青州刺史,在任有政績。皇建中,入為祕書監、齊州大中正,轉鴻臚卿,遷并省度支尚書,俄授京省,尋轉五兵尚書,監國史,在臺閣之中,見稱簡正。世祖之將禪後主,先以問劼,劼諫以為不可,由是忤意,出為南兗州刺史。代還,重為度支尚書、儀同三司,食文登縣幹。尋除中書令,加開府,待詔文林館,監撰新書。遇病卒,時年六十六。贈齊州刺史、尚書右僕射,諡曰文貞。

初和士開擅朝,曲求物譽,諸公因此頗為子弟干祿,世門之冑,多處京官,而劼二子拱、撝並為外任。弟廓之從容謂劼曰:「拱、撝幸得不凡,何為不在省府之中、清華之所,而並出外藩,有損家代。」劼曰:「立身以來,恥以一言自達,今若進兒,與身何異。」卒無所求。聞者莫不歎服。

拱,天統中任城王湝丞相諮議參軍、管記室。撝,揚州錄事參軍。廓之沉隱有識量,以學業見稱。自臨水令為琅邪王儼大司馬西閤祭酒,遷領軍功曹參軍。武平中卒。

盧叔武,范陽涿人,青州刺史文偉從子也。父光宗,有志尚。叔武兩兄觀、仲宣並以文章顯於洛下。叔武少機悟,豪率輕俠,好奇策,慕諸葛亮之為人。為賀拔勝荊州開府長史。勝不用其計,棄城奔梁。叔武歸本縣,築室臨陂,優遊自適。世宗降辟書,辭疾不到。天保初復徵,不得已,布裘乘露車至鄴。楊愔往候之,以為司徒諮議,稱疾不受。

肅宗即位,召為太子中庶子,加銀青光祿大夫。問以世事,叔武勸討關西,畫地陳兵勢曰:「人眾敵者當任智謀,智謀鈞者當任勢力,故強者所以制弱,富者所以兼貧。今大齊之比關西,強弱不同,貧富有異,而戎馬不息,未能吞併,此失於不用強富也。輕兵野戰,勝負難必,是胡騎之法,非深謀遠算萬全之術也。宜立重鎮於平陽,與彼蒲州相對,深溝高壘,運糧積甲,築城戍以屬之。彼若閉關不出,則取其黃河以東,長安窮蹙,自然困死。如彼出兵,非十萬以上,不為我敵,所供糧食,皆出關內。我兵士相代,年別一番,穀食豐饒,運送不絕。彼來求戰,我不應之,彼若退軍,即乘其弊。自長安以西,民疏城遠,敵兵來往,實有艱難,與我相持,農作且廢,不過三年,彼自破矣。」帝深納之。又願自居平陽,成此謀略。上令元文遙與叔武參謀,撰平西策一卷。未幾帝崩,事遂寢。

世祖踐阼,拜儀同三司、都官尚書,出為合州刺史。武平中,遷太子詹事、右光祿大夫。叔武在鄉時有粟千石,每至春夏,鄉人無食者令自載取,至秋,任其償,都不計校。然而歲歲常得倍餘。既在朝通貴,自以年老,兒子又多,遂營一大屋,曰:「歌於斯,哭於斯。」魏收曾來詣之,訪以洛京舊事,不待食而起,云:「難為子費。」叔武留之,良久食至,但有粟飧葵菜,木碗盛之,片脯而已。所將僕從,亦盡設食,一與此同。齊滅,歸范陽,遭亂城陷,叔武與族弟士遂皆以寒餧致斃。周將宇文神舉以其有名德,收而葬之。

叔武族孫臣客,父子規,魏尚書郎、林慮郡守。臣客風儀甚美,少有志尚,雅有法度,好道家之言。其姊為任城王妃,天保末,任城王致之於朝廷,由是擢拜太子舍人。遷司徒記室,請歸侍祖母李。李強之令仕,不得已而順命,除太子舍人、太子中庶子。武平中,兼散騎常侍聘陳,還,卒於路。贈鄭州刺史、鴻臚卿。

陽休之,字子烈,右北平無終人也。父固,魏洛陽令,贈太常少卿。休之俊爽有風概,少勤學,愛文藻,弱冠擅聲,為後來之秀。幽州刺史常景、王延年並召為州主簿。

魏孝昌中,杜洛周破薊城,休之與宗室及鄉人數千家南奔章武,轉至青州。是時葛榮寇亂,河北流民多湊青部。休之知將有變,乃請其族叔伯彥等曰:「客主勢異,競相凌侮,禍難將作。如鄙情所見,宜潛歸京師避之。」諸人多不能從。休之垂涕別去。俄而邢杲作亂,伯彥等咸為土民所殺,一時遇害,諸陽死者數十人,唯休之兄弟獲免。

莊帝立,解褐員外散騎侍郎,尋以本官領御史,遷給事中、太尉記室參軍,加輕車將軍。李神雋監起居注,啟休之與河東裴伯茂、范陽盧元明、河間邢子明等俱入撰次。永安末,洛州刺史李海啟除冠軍長史。普泰中,兼通直散騎侍郎,加鎮遠將軍,尋為太保長孫稚府屬。尋敕與魏收、李同軌等修國史。太昌初,除尚書祠部郎中,尋進征虜將軍、中散大夫。

賀拔勝出為荊州刺史,啟補驃騎長史。勝為行臺,又請為右丞。勝經略樊、沔,又請為南道軍司。俄而魏武帝入關,勝令休之奉表詣長安參謁。時高祖亦啟除休之太常少卿。尋屬勝南奔,仍隨至建業。休之聞高祖推奉靜帝,乃白勝啟梁武求還,以天平二年達鄴,仍奉高祖命赴晉陽。其年冬,授世宗開府主簿。明年春,世宗為大行臺,復引為行臺郎中。

四年,高祖幸汾陽之天池,於池邊得一石,上有隱起,其文曰「六王三川」。高祖獨於帳中問之,此文字何義。對曰:「六者是大王之字,王者當王有天下,此乃大王符瑞受命之徵。既於天池得此石,可謂天意命王也,吉不可言。」高祖又問三川何義。休之曰:「河、洛、伊為三川,亦云涇、渭、洛為三川。河、洛、伊,洛陽也;涇、渭、洛,今雍州也。大王若受天命,終應統有關右。」高祖曰:「世人無事常道我欲反,今聞此,更致紛紜,慎莫妄言也。」

元象初,錄荊州軍功,封新泰縣開國伯,食邑六百戶,除平東將軍、太中大夫、尚書左民郎中。興和二年,兼通直散騎常侍,副清河崔長謙使於梁。武定二年,除中書侍郎。時有人士戲嘲休之云:「有觸藩之羝羊,乘連錢之驄馬,從晉陽而向鄴,懷屬書而盈把。」尚書左丞盧斐以其文書請謁,啟高祖禁止,會赦不治。五年,兼尚食典御。七年,除太子中庶子,遷給事黃門侍郎,進號中軍將軍、幽州大中正。八年,兼侍中,持節奉璽書詣并州,敦喻顯祖為相國、齊王。是時,顯祖將受魏禪,發晉陽,至平陽郡,為人心未一,且還并州,恐漏泄,仍斷行人。休之性疏放,使還,遂說其事,鄴中悉知。於後高德政以聞,顯祖忿之而未發。齊受禪,除散騎常侍,修起居注。頃之,坐詔書脫誤,左遷驍騎將軍,積前事也。尋以禪讓之際,參定禮儀,別封始平縣開國男,以本官兼領軍司馬。後除都水使者,歷司徒掾、中書侍郎,尋除中山太守。顯祖崩,徵休之至晉陽,經紀喪禮。乾明元年,兼侍中,巡省京邑。仍拜大鴻臚卿,領中書侍郎。皇建初,以本官兼度支尚書,加驃騎大將軍,領幽州大中正。肅宗留心政道,每訪休之治術。休之答以明賞罰,慎官方,禁淫侈,恤民患為政治之先。帝深納之。大寧中,除都官尚書,轉七兵、祠部。河清三年,出為西兗州刺史。天統初,徵為光祿卿,監國史。休之在中山及治西兗,俱有惠政,為吏民所懷。去官之後,百姓樹碑頌德。尋除吏部尚書,食陽武縣幹,除儀同三司,又加開府。休之多識故事,諳悉氏族,凡所選用,莫不才地俱允。加金紫光祿大夫。武平元年,除中書監,尋以本官兼尚書右僕射。二年,加左光祿大夫,兼中書監。三年,加特進。五年,正中書監,餘並如故。尋以年老致仕,抗表辭位,帝優答不許。六年,除正尚書右僕射。未幾,又領中書監。

休之本懷平坦,為士友所稱。晚節:說祖珽撰御覽,書成,加特進,及珽被黜,便布言於朝廷,云先有嫌隙。及鄧長顒、顏之推奏立文林館,之推本意不欲令耆舊貴人居之,休之便相附會,與少年朝請、參軍之徒同入待詔。又魏收監史之日,立高祖本紀,取平四胡之歲為齊元。收在齊州,恐史官改奪其意,上表論之。武平中,收還朝,敕集朝賢議其事。休之立議從天保為限斷。魏收存日,猶兩議未決。收死後,便諷動內外,發詔從其議。後領中書監,便謂人云:「我已三為中書監,用此何為?」隆化還鄴,舉朝多有遷授,封休之燕郡王。又謂其所親云:「我非奴,何意忽有此授。」凡此諸事,深為時論所鄙。

休之好學不倦,博綜經史,文章雖不華靡,亦為典正。邢、魏殂後,以先達見推。位望雖高,虛懷接物,為搢紳所愛重。周武平齊,與吏部尚書袁聿修、衛尉卿李祖欽、度支尚書元脩伯、大理卿司馬幼之、司農卿崔達拏、祕書監源文宗、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若、散騎常侍給事黃門侍郎李孝貞、給事黃門侍郎盧思道、給事黃門侍郎顏之推、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侍郎李德林、通直散騎常侍兼中書舍人陸乂、中書侍郎薛道衡、中書舍人高行恭、辛德源、王劭、陸開明十八人同徵,令隨駕後赴長安。盧思道有所撰錄,止云休之與孝貞、思道同被召者是其誣罔焉。尋除開府儀同,歷納言中大夫、太子少保。大象末,進位上開府,除和州刺史。隋開皇二年,罷任,終於洛陽,年七十四。所著文集三十卷,又撰幽州人物志並行於世。

子辟彊,武平末尚書水部郎中。辟彊性疏脫,無文藝,休之亦引入文林館,為時人嗤鄙焉。

袁聿修,字叔德,陳郡陽夏人。魏中書令翻之子也,出後叔父躍。七歲遭喪,居處禮度,有若成人。九歲,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鑒識,清淨寡欲,與物無競,深為尚書崔休所知賞。魏太昌中,釋褐太保開府西閤祭酒。年十八,領本州中正。尋兼尚書度支郎,仍歷五兵左民郎中。武定末,太子中舍人。天保初,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數年,大有聲績,遠近稱之。八年,兼太府少卿,尋轉大司農少卿,又除太常少卿。皇建二年,遭母憂去職,尋詔復前官,加冠軍、輔國將軍,除吏部郎中。未幾,遷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大將軍,領兼御史中丞。司徒錄事參軍盧思道私貸庫錢四十萬娉太原王乂女為妻,而王氏已先納陸孔文禮娉為定,聿修坐為首僚,又是國之司憲,知而不劾,被責免中丞。尋遷祕書監。

天統中,詔與趙郡王叡等議定五禮。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鄉也,時人榮之。為政清靖,不言而治,長吏以下,爰逮鰥寡孤幼,皆得其歡心。武平初,御史普出過詣諸州,梁、鄭、兗、豫疆境連接,州之四面,悉有舉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見知如此。及解代還京,民庶道俗,追別滿道,或將酒脯,涕泣留連,競欲遠送。既盛暑,恐其勞弊,往往為之駐馬,隨舉一酌,示領其意,辭謝令還。還京後,州民鄭播宗等七百餘人請為立碑,斂縑布數百疋,託中書侍郎李德林為文以紀功德。府省為奏,敕報許之。尋除都官尚書,仍領本州中正,轉兼吏部尚書、儀同三司,尚書尋即真。

聿修少平和溫潤,素流之中,最有規檢。以名家子歷任清華,時望多相器待,許其風監。在郎署之日,值趙彥深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彥深後被沙汰停私,門生藜藿,聿修猶以故情,存問來往。彥深任用,銘戢甚深,雖人才無愧,蓋亦由其接引。為吏部尚書以後,自以物望得之。初馮子琮以僕射攝選,婚嫁相尋,聿修常非笑之,語人云:「馮公營婚,日不暇給。」及自居選曹,亦不能免,時論以為地勢然也。在官廉謹,當時少匹。魏、齊世,臺郎多不免交通饟遺,聿修在尚書十年,未曾受升酒之饋。尚書邢卲與聿修舊款,每於省中語戲,常呼聿修為清郎。大寧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經歷兗州,時邢卲為兗州刺史,別後,遣送白紬為信。聿修退紬不受,與邢書云:「今日仰過,有異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願得此心,不貽厚責。」邢亦忻然領解,報書云:「一日之贈,率爾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來旨,吾無間然。弟昔為清郎,今日復作清卿矣。」及在吏部,屬政塞道喪,若違忤要勢,即恐禍不旋踵,雖以清白自守,猶不免請謁之累。

齊亡入周,授儀同大將軍、吏部下大夫。大象末,除東京司宗中大夫。隋開皇初,加上儀同,遷東京都官尚書。東京廢,入朝,又除都官尚書。二年,出為熊州刺史。尋卒,年七十二。

子知禮,武平末儀同開府參軍事。隋開皇中,侍御史,歷尚書民部考功侍郎。大業初,卒於太子中舍人。

史臣曰:崔彥玄奕世載德,不忝其先;盧詹事任俠好謀,志尚宏遠;陽僕射位高望重,鬱為時宗;袁尚書清明在躬,以器能見任;與陽斐、盧潛並朝之良也。有齊季世,權歸佞幸,賴諸君維持名教,不然則拔本塞源,裂冠毀冕,安可道哉。

贊曰:惟茲數公,心安寵辱,不夷不惠,坐鎮流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