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fee
宋史   卷四百三十五‧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儒林五

范沖 朱震 胡安國(子寅宏寧)

范沖字元長,登紹聖進士第。高宗即位,召為虞部員外郎,俄出為兩淮轉運副使。

紹興中,隆祐皇后誕日,上置酒宮中,從容語及前朝事,后曰:「吾老矣,有所懷為官 家言之。吾逮事宣仁聖烈皇后,聦明母儀,古今未見其比。曩因姦臣誣謗,有玷聖德, 建炎初雖下詔辨明,而史錄未經刪定,無以傳信後世,而慰在天之靈也。」上悚然,亟 詔重脩神、哲兩朝實錄,召沖為宗正少卿兼直史館。沖父祖禹元祐中嘗脩神宗實錄,盡 書王安石之過,以明神宗之聖。其後安石婿蔡卞惡之,祖禹坐謫死嶺表。至是復以命沖 ,上謂之曰:「兩朝大典,皆為姦臣所壞,故以屬卿。」沖因論熙寧創置,元祐復古, 紹聖以降弛張不一,本末先後,各有所因。又極言王安石變法度之非,蔡京誤國之罪。 上嘉納之,遷起居郎。

俄開講筵,升兼侍讀。上雅好左氏春秋,命沖與朱震專講。沖敷衍經旨,因以規諷,上 未嘗不稱善。會皇子建國公瑗出就傅,首命沖以徽猷閣待制提舉建隆觀,為資善堂翊善 ,而朱震兼贊讀。詔曰:「朕為宗廟社稷大計,不敢私於一身,選於屬籍,得藝祖七世 孫鞠之宮中。茲擇剛辰,出就外傅,宜有端良之士以充輔導之官,博觀在廷,無以易汝 沖,德行文學,為時正人。迺祖發議嘉祐之初,迺父納忠元祐之際,敷求是似,尚有典 刑。顧資善之開,史館經筵,姑仍厥舊。朕方求多聞之益,爾實兼數器之長,施及童蒙 ,綽有餘裕。蔽自朕志,宜即安之。」時張浚在長沙,亦薦沖、震可備訓導。沖、震皆 一時名德老成,極天下之選,上命建國公見翊善、贊讀,皆納拜。俄遷翰林學士兼侍讀 ,沖力辭,改翰林侍讀學士,用其父故事也。尋以龍圖閣直學士奉祠。卒,年七十五。

沖之修神宗實錄也,為考異一書,明示去取,舊文以墨書,刪去者以黃書,新修者以朱 書,世號「朱墨史」。及脩哲宗實錄,別為一書,名辨誣錄。沖性好義樂善,司馬光家 屬皆依沖所,沖撫育之。為光編類記聞十卷奏御,請以光之族曾孫宗召主光祀。又嘗薦 尹焞自代云。

朱震字子發,荊門軍人。登政和進士第,仕州縣以廉稱。胡安國一見大器之,薦於高宗 ,召為司勳員外郎,震稱疾不至。會江西制置使趙鼎入為參知政事,上諮以當世人才, 鼎曰:「臣所知朱震,學術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講讀,必有益於陛下。」 上乃召之。既至,上問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學對。上說,擢為祠部員外郎,兼川 、陝、荊、襄都督府詳議官。震因言:「荊、襄之間,沿漢上下,膏腴之田七百餘里, 若選良將領部曲鎮之,招集流亡,務農種穀,寇來則禦,寇去則耕,不過三年,兵食自 足。又給茶鹽鈔於軍中,募人中糴,可以下江西之舟,通湘中之粟。觀釁而動,席捲河 南,此以逸待勞,萬全計也。」

遷秘書少監兼侍經筵,轉起居郎。建國公出就傅,以震為贊讀,仍賜五品服。遷中書舍 人兼翊善。時郭千里除將作監丞,震言:「千里侵奪民田,曾經按治,願寢新命。」從 之。轉給事中兼直學士院,遷翰林學士。是時,虔州民為盜,天子以為憂,選良太守往 慰撫之。將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擾,則百姓自安,雖誘之為盜,亦不為矣。願 詔新太守到官之日,條具本郡及屬縣官吏有貪墨無狀者,一切罷去,聽其自擇慈祥仁惠 之人,有治效者優加獎勸。」上從其言。故事,當喪無享廟之禮。時徽宗未祔廟,太常 少卿吳表臣奏行明堂之祭。震因言:「王制:『喪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 。』春秋書『夏五月乙酉,吉,禘於莊公』,公羊傳曰:『譏始不三年也。』國朝景德 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喪,既易月而除服,明年遂享太廟,合祀天地於圜丘。當時未行 三年之喪,專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則非也。」詔侍從、臺諫、禮官參議, 卒用御史趙渙、禮部侍郎陳公輔言,大饗明堂。七年,震謝病丐祠,旋知禮部貢舉,會 疾卒。

震經學深醇,有漢上易解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脩,穆脩傳李之才,之才 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穆脩以太極 圖傳周惇頤,惇頤傳程顥、程頤。是時,張載講學於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 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惇頤作通書,程頤著易傳,載造太和、參兩篇。臣今以易 傳為宗,和會雍、載之論,上采漢、魏、吳、晉,下逮有唐及今,包括異同,庶幾道離 而復合。」蓋其學以王弼盡去舊說,雜以莊、老,專尚文辭為非是,故其於象數加詳焉 。其論圖、書授受源委如此,蓋莫知其所自云。

胡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人。入太學,以程頤之友朱長文及潁川靳裁之為師。裁之與論 經史大義,深奇重之。三試於禮部,中紹聖四年進士第。初,廷試考官定其策第一,宰 職以無詆元祐語,遂以何昌言冠,方天若次之,又欲以宰相章惇子次天若。時發策大要 崇復熙寧、元豐之制,安國推明大學,以漸復三代為對。哲宗命再讀之,注聽稱善者數 四,親擢為第三。為太學博士,足不躡權門。

提舉湖南學事,有詔舉遺逸,安國以永州布衣王繪、鄧璋應詔。二人老不行,安國請命 之官,以勸為學者。零陵簿稱二人黨人范純仁客,而流人鄒浩所請託也。蔡京素惡安國 與己異,得簿言大喜,命湖南提刑置獄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無驗,安國竟除名。未 幾,簿以他罪抵法,臺臣直前事,復安國元官。

政和元年,張商英相,除提舉成都學事。二年,丁內艱,移江東。父沒終喪,謂子弟曰 :「吾昔為親而仕,今雖有祿萬鍾,將何所施?」遂稱疾不仕,築室墓傍,耕種取給, 蓋將終身焉。宣和末,李彌大、吳敏、譚世勣合薦,除屯田郎,辭。

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辭;除起居郎,又辭。朝旨屢趣行,至京師,以疾在告。一日 方午,欽宗亟召見,安國奏曰:「明君以務學為急,聖學以正心為要。心者萬事之宗, 正心者揆事宰物之權。願擢名儒明於治國平天下之本者,虛懷訪問,深發獨智。」又言 :「為天下國家必有一定不可易之計,謀議既定,君臣固守,故有志必成,治功可立。 今南向視朝半年矣,而紀綱尚紊,風俗益衰,施置乖方,舉動煩擾。大臣爭競,而朋黨 之患萌;百執窺覦,而浸潤之姦作。用人失當,而名器愈輕;出令數更,而士民不信。 若不掃除舊跡,乘勢更張,竊恐大勢一傾,不可復正。乞訪大臣,各令展盡底蘊,畫一 具進。先宣示臺諫,使隨事疏駁。若大臣議絀,則參用臺諫之言;若疏駁不當,則專守 大臣之策。仍集議於朝,斷自宸衷,按為國論,以次施行。敢有動搖,必罰無赦。庶幾 新政有經,可冀中興。」欽宗曰:「比留詞掖相待,已命召卿試矣。」語未竟,日昃暑 甚,汗洽上衣,遂退。

時門下侍郎耿南仲倚攀附恩,凡與己不合者,即指為朋黨。見安國論奏,慍曰:「中興 如此,而曰績效未見,是謗聖德也。」乃言安國意窺經筵,不宜召試。欽宗不答。安國 屢辭,南仲又言安國不臣。欽宗問其狀,南仲曰:「往不事上皇,今又不事陛下。」欽 宗曰:「渠自以病辭,初非有向背也。」每臣僚登對,欽宗即問識胡安國否,中丞許翰 曰:「自蔡京得政,士大夫無不受其籠絡,超然遠跡不為所汙如安國者實鮮。」欽宗歎 息,遣中書舍人晁說之宣旨,令勉受命,且曰:「他日欲去,即不彊留。」既試,除中 書舍人,賜三品服。南仲諷臺諫論其稽命不恭,宜從黜削。疏奏不下,安國乃就職。

南仲既傾宰相吳敏、樞密使李綱,又謂許景衡、晁說之視大臣升黜為去就,懷姦徇私, 並黜之。安國言:「二人為去就,必有陳論。懷姦徇私,必有實跡。乞降付本省,載諸 詞命。」不報。

葉夢得知應天府,坐為蔡京所知,落職奉祠。安國言:「京罪已正,子孫編置,家財沒 入,已無蔡氏矣。則向為京所引者,今皆朝廷之人,若更指為京黨,則人才見棄者眾, 黨論何時而弭!」乃除夢得小郡。

中書侍郎何○建議分天下為四道,置四都總管,各付一面,以衛王室、扞彊敵。安國言 :「內外之勢,適平則安,偏重則危。今州郡太輕,理宜通變。一旦以二十三路之廣, 分為四道,事得專決,財得專用,官得辟置,兵得誅賞,權恐太重。萬一抗衡跋扈,何 以待之?乞據見今二十三路帥府,選擇重臣,付以都總管之權,專治軍旅。或有警急, 即各率所屬守將應援,則一舉兩得矣。」尋以趙野總北道,安國言魏都地重,野必誤委 寄。是冬,金人大入,野遁,為群盜所殺,西道王襄擁眾不復北顧,如安國言。

李綱罷,中書舍人劉玨行詞,謂綱勇於報國,數至敗衄。吏部侍郎馮澥言玨為綱遊說, 玨坐貶。安國封還詞頭,以為「侍從雖當獻納,至於彈擊官邪必歸風憲。今臺諫未有緘 默不言之咎,而澥越職,此路若開,臣恐立於朝者各以好惡脅持傾陷,非所以靖朝著。 」南仲大怒,何○從而擠之,詔與郡。○以安國素苦足疾,而海門地卑濕,乃除安國右 文殿脩撰、知通州。

安國在省一月,多在告之日,及出必有所論列。或曰:「事之小者,盍姑置之。」安國 曰:「事之大者無不起於細微,今以小事為不必言,至於大事又不敢言,是無時而可言 也!」

安國既去踰旬,金人薄都城。子寅為郎在城中,客或憂之,安國愀然曰:「主上在重圍 中,號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無路,敢念子乎!」敵圍益急,欽宗亟召安國及許景衡, 詔竟不達。

高宗即位,以給事中召。安國言:「昨因繳奏,遍觸權貴,今陛下將建中興,而政事弛 張,人才升黜,尚未合宜,臣若一一行其職守,必以妄發,干犯典刑。」黃潛善諷給事 中康執權論其託疾,罷之。三年,樞密張浚薦安國可大用,再除給事中。賜其子起居郎 寅手札,令以上意催促。既次池州,聞駕幸吳、越,引疾還。

紹興元年,除中書舍人兼侍講,遣使趣召,安國以時政論二十一篇先獻之。論入,復除 給事中。二年七月入對,高宗曰:「聞卿大名,渴於相見,何為累詔不至?」安國辭謝 ,乞以所進二十一篇者施行。其論之目,曰定計、建都、設險、制國、卹民、立政、覈 實、尚志、正心、養氣、宏度、寬隱。論定計略曰:「陛下履極六年,以建都,則未有 必守不移之居;以討賊,則未有必操不變之術;以立政,則未有必行不反之令;以任官 ,則未有必信不疑之臣。舍今不圖,後悔何及!」論建都謂:「宜定都建康以比關中、 河內,為興復之基。」論設險謂:「欲固上流,必保漢、沔;欲固下流,必守淮、泗; 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鎮安陸。」論尚志謂:「當必志於恢復中原,祗奉陵寢;必志於掃 平仇敵,迎復兩宮。」論正心謂:「戡定禍亂,雖急於戎務,而裁決戎務,必本於方寸 。願選正臣多聞識、有志慮、敢直言者置諸左右,日夕討論,以宅厥心。」論養氣謂: 「用兵之勝負,軍旅之彊弱,將帥之勇怯,係人君所養之氣曲直何如。願彊於為善,益 新厥德,使信於諸夏、聞於夷狄者,無曲可議,則至剛可以塞兩間,一怒可以安天下矣 。」安國嘗謂:「雖諸葛復生,為今日計,不能易此論也。」

居旬日,再見,以疾懇求去。高宗曰:「聞卿深於春秋,方欲講論。」遂以左氏傳付安 國點句正音。安國奏:「春秋經世大典,見諸行事,非空言比。今方思濟艱難,左氏繁 碎,不宜虛費光陰,耽玩文采,莫若潛心聖經。」高宗稱善。尋除安國兼侍讀,專講春 秋。時講官四人,援例乞各專一經。高宗曰:「他人通經,豈胡安國比。」不許。

會除故相朱勝非同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安國奏:「勝非與黃潛善、汪伯彥同在 政府,緘默附會,循致渡江;尊用張邦昌結好金國,淪滅三綱,天下憤鬱。及正位塚司 ,苗、劉肆逆,貪生苟容,辱逮君父。今彊敵憑陵,叛臣不忌,用人得失,係國安危, 深恐勝非上誤大計。」勝非改除侍讀,安國持錄黃不下,左相呂頤浩特令檢正黃龜年書 行。安國言:「『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臣今待罪無補,既失其職,當去甚明。 況勝非係臣論列之人,今朝廷乃稱勝非處苗、劉之變,能調護聖躬。昔公羊氏言祭仲廢 君為行權,先儒力排其說。蓋權宜廢置非所施於君父,春秋大法,尤謹於此。建炎之失 節者,今雖特釋而不問,又加選擢,習俗既成,大非君父之利。臣以春秋入侍,而與勝 非為列,有違經訓。」遂臥家不出。

初,頤浩都督江上還朝,欲去異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為朋黨,且曰:「黨魁在瑣 闈,當先去之。」頤浩大喜,即引勝非為助,而降旨曰:「胡安國屢召,偃蹇不至,今 始造朝,又數有請。初言勝非不可同都督,及改命經筵,又以為非,豈不以時艱不肯盡 瘁,乃欲求微罪而去,其自為謀則善,如國計何?」落職提舉仙都觀。是夕,彗出東南 。右相秦檜三上章乞留之,不報,即解相印去。侍御史江躋上疏,極言勝非不可用,安 國不當責。右司諫吳表臣亦言安國扶病見君,欲行所學,今無故罪去,恐非所以示天下 。不報。頤浩即黜給事中程瑀、起居舍人張燾及躋等二十餘人,云應天變除舊布新之象 。臺省一空,勝非遂相,安國竟歸。

五年,除徽猷閣待制、知永州,安國辭。詔以經筵舊臣,重閔勞之,特從其請,提舉江 州太平觀,令纂脩所著春秋傳。

書成,高宗謂深得聖人之旨,除提舉萬壽觀兼侍讀。未行,諫官陳公輔上疏詆假託程頤 之學者。安國奏曰:「孔、孟之道不傳久矣,自頤兄弟始發明之,然後知其可學而至。 今使學者師孔、孟,而禁不得從頤學,是入室而不由戶。本朝自嘉祐以來,西都有邵雍 、程顥及其弟頤,關中有張載,皆以道德名世,公卿大夫所欽慕而師尊之。會王安石、 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望下禮官討論故事,加之封爵,載在祀典,比於荀、楊 、韓氏,仍詔館閣裒其遺書,校正頒行,使邪說者不得作。」奏入,公輔與中丞周祕、 侍御史石公揆承望宰相風旨,交章論安國學術頗僻。除知永州,辭,復提舉太平觀,進 寶文閣直學士,卒,年六十五。詔贈四官,又降詔加賻,賜田十頃恤其孤,諡曰文定, 蓋非常格也。

安國彊學力行,以聖人為標的,志於康濟時艱,見中原淪沒,遺黎塗炭,常若痛切於其 身。雖數以罪去,其愛君憂國之心遠而彌篤,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問。然風度凝遠, 蕭然塵表,視天下萬物無一足以嬰其心。自登第迄謝事,四十年在官,實歷不及六載。

朱震被召,問出處之宜,安國曰:「子發學易二十年,此事當素定矣。世間惟講學論政 ,不可不切切詢究,至於行己大致,去就語默之幾,如人飲食,其饑飽寒溫,必自斟酌 ,不可決諸人,亦非人所能決也。吾平生出處皆內斷於心,浮世利名如蠛蠓過前,何足 道哉!」故渡江以來,儒者進退合義,以安國、尹焞為稱首。侯仲良言必稱二程先生, 他無所許可,後見安國,嘆曰:「吾以為志在天下,視不義富貴真如浮雲者,二程先生 而已,不意復有斯人也。」

安國所與游者,游酢、謝良佐、楊時皆程門高弟。良佐嘗語人曰:「胡康侯如大冬嚴雪 ,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獨秀者也。」安國之使湖北也,時方為府教授,良佐為應城宰 ,安國質疑訪道,禮之甚恭,每來謁而去,必端笏正立目送之。

自王安石廢春秋不列於學官,安國謂:「先聖手所筆削之書,乃使人主不得聞講說,學 士不得相傳習,亂倫滅理,用夏變夷,殆由乎此。」故潛心是書二十餘年,以為天下事 物無不備於此。每嘆曰:「此傳心要典也。」

安國少欲以文章名世,既學道,乃不復措意。有文集十五卷、資治通鑑舉要補遺一百卷 。三子,寅、宏、寧。寅字明仲,安國弟之子也。寅將生,弟婦以多男欲不舉,安國妻 夢大魚躍盆水中,急往取而子之。少桀黠難制,父閉之空閣,其上有雜木,寅盡刻為人 形。安國曰:「當有以移其心。」別置書數千卷於其上,年餘,寅悉成誦,不遺一卷。 游辟雍,中宣和進士甲科。

靖康初,以御史中丞何○薦,召除秘書省校書郎。楊時為祭酒,寅從之受學。遷司門員 外郎。金人陷京師,議立異姓,寅與張浚、趙鼎逃太學中,不書議狀。張邦昌偽立,寅 棄官歸,言者劾其離次,降一官。

建炎三年,高宗幸金陵,樞密使張浚薦為駕部郎官,尋擢起居郎。金人南侵,詔議移蹕 之所,寅上書曰:

昨陛下以親王、介弟出師河北,二聖既遷,則當糾合義師,北向迎請;而遽膺翊戴,亟 居尊位,斬戮直臣,以杜言路。南巡淮海,偷安歲月,敵入關陝,漫不扞禦。盜賊橫潰 ,莫敢誰何,元元無辜,百萬塗地。方且製造文物,講行郊報,自謂中興。金人乘虛直 擣行在,匹馬南渡,淮甸流血。迨及返正寶位,移蹕建康,不為久圖,一向畏縮遠避。 此皆失人心之大者也。

自古中興之主所以能克復舊物者,莫不本於憤恥恨怒,不能報怨,終不苟已。未有乘衰 微闕絕之後,固陋以為榮,苟且以為安,而能久長無禍者也。黃潛善與汪伯彥方以乳嫗 護赤子之術待陛下,曰:「上皇之子三十人,今所存惟聖體,不可不自重愛。」曾不思 宗廟則草莽湮之,陵闕則畚鍤驚之,堂堂中華戎馬生之,潛善、伯彥所以誤陛下、陷陵 廟、蹙土宇、喪生靈者,可勝罪乎!本初嗣服,既不為迎二聖之策,因循遠狩,又不為 守中國之謀。以致於今德義不孚,號令不行,刑罰不威,爵賞不勸。若不更轍以救垂亡 ,則陛下永負孝悌之愆,常有父兄之責。人心一去,天命難恃,雖欲羈棲山海,恐非為 自全之計。

願下詔曰:「繼紹大統,出於臣庶之諂,而不悟其非;巡狩東南,出於僥倖之心,而不 虞其禍。金人逆天亂倫,朕義不共天,志思雪恥。父兄旅泊,陵寢荒殘,罪乃在予,無 所逃責。」以此號召四海,聳動人心,決意講武,戎衣臨陣。按行淮、襄,收其豪英, 誓以戰伐。天下忠義武勇,必雲合回應。陛下凡所欲為,孰不如志?其與退保吳、越, 豈可同年而語哉!

自古中國強盛如漢武帝、唐太宗,其得志四夷,必併吞掃滅,極其兵力而後已。中國禮 義所自出也,恃強凌弱且如此。今乃以仁慈之道、君子長者之事,望於凶頑之粘罕,豈 有是理哉!今日圖復中興之策,莫大於罷絕和議,以使命之幣,為養兵之資。不然,則 僻處東南,萬事不競。納賂則孰富於京室?納質,則孰重於二聖?反復計之,所謂乞和 ,決無可成之理。

夫大亂之後,風俗靡然,欲丕變之,在於務實效,去虛文。治兵擇將,誓戡大憝者,孝 弟之實也;遣使乞和,冀幸萬一者,虛文也。屈己求賢,信用群策者,求賢之實也;外 示禮貌,不用其言者,虛文也。不惟面從,必將心改,苟利於國,即日行之者,納諫之 實也;和顏泛受,內惡切直者,虛文也。擢智勇忠直之人,待御以恩威,結約以誠信者 ,任將之實也;親厚庸奴,等威不立者,虛文也。汰疲弱,擇壯勇,足其衣食,申明階 級,以變其驕悍之習者,治軍之實也;教習兒戲,紀律蕩然者,虛文也。遴選守刺,久 於其官,痛刈姦贓,廣行寬恤者,愛民之實也;軍須戎具,征求取辦,蠲租赦令,苟以 欺之者,虛文也。若夫保宗廟、陵寢、土地、人民,以此六實者行乎其間,則為中興之 實政也。陵廟荒圮,土宇日蹙,衣冠黔首,為血為肉,以此六虛者行乎其間,則為今日 虛文。陛下戴黃屋,建幄殿,質明輦出房,雉扇金爐夾侍兩陛,仗馬衛兵儼分儀式,贊 者引百官入奉起居,以此度日。彼粘罕者,晝夜厲兵,跨河越岱,電掃中土,遂有吞吸 江湖,蹂踐衡霍之意。吾方擁虛器,茫然未知所之。

君子小人,勢不兩立。仁宗皇帝在位,得君子最多。小人亦時見用,然罪者則斥;君子 亦或見廢,然忠顯則收。故其成當世之功,貽後人之輔者,皆君子也。至王安石則不然 ,斥絕君子,一去而不還;崇信小人,一任則不改。故其敗當時之政,為後世之害者, 皆小人也。仁宗皇帝所養之君子,既日遠而銷亡矣。安石所致之小人,方蕃息而未艾也 。所以誤國破家,至毒至烈,以致二聖屈辱,羿、莽擅朝,伏節死難者不過一二人。此 浮華輕薄之害,明主之所畏而深戒者也。

古之稱中興者曰:「撥亂世,反之正。」今之亂亦雲甚矣,其反正而興之,在陛下;其 遂陵遲不振,亦在陛下。昔宗澤一老從官耳,猶能推誠感動群賊,北連懷、衛,同迎二 聖,剋期密應者,無慮數十萬人。何況陛下身為子弟,欲北向而有為,將見舉四海為陛 下用,期以十年,必能掃除妖沴,遠迓父兄,稱宋中興。其與惕息遁藏,蹈危負恥如今 日,豈不天地相絕哉!

疏入,宰相呂頤浩惡其切直,除直龍圖閣、主管江州太平觀。

二年五月,詔內外官各言省費、裕國、彊兵、息民之策,寅以十事應詔,曰脩政事、備 邊陲、治軍旅、用人才、除盜賊、信賞罰、理財用、核名實、屏諛佞、去姦慝。疏上不 報,尋命知永州。

紹興四年十二月,復召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賜三品服。時議遣使入雲中,寅上疏言 :

女真驚動陵寢,殘毀宗廟,劫質二聖,乃吾國之大讎也。頃者,誤國之臣遣使求和,以 苟歲月,九年於茲,其效如何?幸陛下灼見邪言,漸圖恢復,忠臣義士聞風興起,各思 自效。今無故蹈庸臣之轍,忘復讎之義,陳自辱之辭,臣切為陛下不取也。

若謂不少貶屈,如二聖何?則自丁未以至甲寅,所為卑辭厚禮以問安迎請為名而遣使者 ,不知幾人矣,知二聖之所在者誰歟?聞二聖之聲音者誰歟?得女真之要領而息兵者誰 歟?臣但見丙午而後,通和之使歸未息肩,而黃河、長淮、大江相繼失險矣。夫女真知 中國所重在二聖,所懼在劫質,所畏在用兵,而中國坐受此餌,既久而不悟也。天下謂 自是必改圖矣,何為復出此謬計邪?

當今之事,莫大於金人之怨。欲報此怨,必殄此仇。用復讎之議,而不用講和之政,使 天下皆知女真為不共戴天之讎,人人有致死之心,然後二聖之怨可平,陛下人子之職舉 矣。苟為不然,彼或願與陛下歃盟泗水之上,不知何以待之?望聖意直以世讎無可通之 義,寢罷使命。

高宗嘉納,云:「胡寅論使事,詞旨剴切,深得獻納論思之體。」召至都堂諭旨,仍降 詔獎諭。

既而右僕射張浚自江上還,奏遣使為兵家機權,竟反前旨。寅復奏疏言:「今日大計, 只合明復讎之義,用賢脩德,息兵訓民,以圖北向。儻或未可,則堅守待時。若夫二三 其德,無一定之論,必不能有所立。」寅既與浚異,遂乞便郡就養。

始,寅上言:「近年書命多出詞臣好惡之私,使人主命德討罪之詞,未免玩人喪德之失 ,乞命詞臣以飾情相悅、含怒相訾為戒。」故寅所撰詞多誥誡,於是忌嫉者眾。朝廷辨 宣仁聖烈之誣,行遣章惇、蔡卞,皆宰臣面授上旨,令寅撰進。除徽猷閣待制、知邵州 ,辭。改集英殿脩撰,復以待制改知嚴州,又改知永州。

徽宗皇帝、寧德皇后訃至,朝廷用故事以日易月,寅上疏言:「禮:讎不復則服不除。 願降詔旨,用喪三年,衣墨臨戎,以化天下。」尋除禮部侍郎、兼侍講兼直學士院。丁 父憂,免喪,時秦檜當國,除徽猷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俄乞致仕,遂歸衡州。

檜既忌寅,雖告老猶憤之,坐與李光書譏訕朝政落職。右正言章復劾寅不持本生母服不 孝,諫通鄰好不忠,責授果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檜死,詔自便,尋復其官。紹興二 十一年卒,年五十九。

寅志節豪邁,初擢第,中書侍郎張邦昌欲以女妻之,不許。始,安國頗重秦檜之大節, 及檜擅國,寅遂與之絕。新州謫命下,即日就道。在謫所著讀史管見數十萬言,及論語 詳說,皆行於世。其為文根著義理,有斐然集三十卷。

宏字仁仲,幼事楊時、侯仲良,而卒傳其父之學。優游衡山下餘二十年,玩心神明,不 舍晝夜。張栻師事之。

紹興間上書,其略曰:

治天下有本,仁也。何謂仁?心也。心官茫茫,莫知其鄉,若為知其體乎?有所不察則 不知矣。有所顧慮,有所畏懼,則雖有能知能察之良心,亦浸消亡而不自知,此臣之所 大憂也。夫敵國據形勝之地,逆臣僭位於中原,牧馬駸駸,欲爭天下。臣不是懼,而以 良心為大憂者,蓋良心充於一身,通於天地,宰制萬事,統攝億兆之本也。察天理莫如 屏欲,存良心莫如立志。陛下亦有朝廷政事不干於慮,便嬖智巧不陳於前,妃嬪佳麗不 幸於左右時矣。陛下試於此時沈思靜慮,方今之世,當陛下之身,事孰為大乎?孰為急 乎?必有歉然而餒,惻然而痛,坐起彷徨不能自安者,則良心可察,而臣言可信矣。

昔舜以匹夫為天子,瞽叟以匹夫為天子父,受天下之養,豈不足於窮約哉?而瞽叟猶不 悅。自常情觀之,舜可以免矣,而舜蹙然有憂之,舉天下之大無足以解憂者。徽宗皇帝 身享天下之奉几三十年。欽宗皇帝生於深宮,享乘輿之次,以至為帝。一旦劫於讎敵, 遠適窮荒,衣裘失司服之制,飲食失膳夫之味,居處失宮殿之安、妃嬪之好,動無威嚴 ,辛苦墊隘。其願陛下加兵敵國,心目睽睽,猶飢渴之於飲食。庶幾一得生還,父子兄 弟相持而泣,歡若平生。引領東望,九年於此矣。夫以疏賤,念此痛心,當食則嗌,未 嘗不投箸而起,思欲有為,況陛下當其任乎?而在廷之臣,不能對揚天心,充陛下仁孝 之志,反以天子之尊,北面讎敵。陛下自念,以此事親,於舜何如也?

且群臣智謀淺短,自度不足以任大事,故欲偷安江左,貪圖寵榮,皆為身謀爾。陛下乃 信之,以為必持是可以進撫中原,展省陵廟,來歸兩宮,亦何誤耶!

萬世不磨之辱,臣子必報之讎,子孫之所以寢苫枕戈,弗與共天下者也;而陛下顧慮畏 懼,忘之不敢以為讎。臣下僭逆,有明目張膽顯為負叛者,有協贊亂賊為之羽翰者,有 依隨兩端欲以中立自免者,而陛下顧慮畏懼,寬之不敢以為討。守此不改,是祖宗之靈 ,終天暴露,無與復存也;父兄之身,終天困辱,而求歸之望絕也;中原士民,沒身塗 炭,無所赴愬也。陛下念亦及此乎?

王安石輕用己私,紛更法令,棄誠而懷詐,興利而忘義,尚功而悖道,人皆知安石廢祖 宗法令,不知其并與祖宗之道廢之也。邪說既行,正論屏棄,故姦諛敢挾紹述之義以逞 其私,下誣君父,上欺祖宗,誣謗宣仁,廢遷隆祐。使我國家君臣父子之間,頓生疵癘 ,三綱廢壞,神化之道泯然將滅。遂使敵國外橫,盜賊內訌,王師傷敗,中原陷沒,二 聖遠棲於沙漠,皇輿僻寄於東吳,囂囂萬姓,未知攸底,禍至酷也。

若猶習於因循,憚於更變,亡三綱之本性,昧神化之良能,上以利勢誘下,下以智術干 上。是非由此不公,名實由此不覈,賞罰由此失當,亂臣賊子由此得志,人紀由此不脩 ,天下萬事倒行逆施,人欲肆而天理滅矣。將何以異於先朝,求救禍亂而致升平乎?

末言:

陛下即位以來,中正邪佞,更進更退,無堅定不易之誠。然陳東以直諫死於前,馬伸以 正論死於後,而未聞誅一姦邪,黜一諛佞,何摧中正之力,而去姦邪之難也?此雖當時 輔相之罪,然中正之士乃陛下腹心耳目,柰何以天子之威,握億兆之命,乃不能保全二 三腹心耳目之臣以自輔助,而令姦邪得而殺之,於誰責而可乎?臣竊痛心,傷陛下威權 之不在己也。高閌為國子司業,請幸太學,宏見其表,作書責之曰:

太學,明人倫之所在也。昔楚懷王不返,楚人憐之,如悲親戚。蓋忿秦之以彊力詐其君 ,使不得其死,其慘勝於加之以刃也。太上皇帝劫制於彊敵,生往死歸,此臣子痛心切 骨,臥薪嘗膽,宜思所以必報也。而柄臣乃敢欺天罔人,以大讎為大恩乎?

昔宋公為楚所執,及楚子釋之,孔子筆削春秋,乃曰:「許侯盟於薄,釋宋公。」不許 楚人制中國之命也。太母天下之母,其縱釋乃在金人,此中華之大辱,臣子所不忍言也 。而柄臣乃敢欺天罔人,以大辱為大恩乎?

晉朝廢太后,董養遊太學,升堂歎曰:「天下之理既滅,大亂將作矣。」則引遠而去。 今閤下自睹忘讎滅理,北面敵國以苟宴安之事,猶偃然為天下師儒之首。既不能建大論 ,明天人之理以正君心;乃阿諛柄臣,希合風旨,求舉太平之典,又為之詞云云,欺天 罔人孰甚焉!

宏初以蔭補右承務郎,不調。秦檜當國,貽書其兄寅,問二弟何不通書,意欲用之。寧 作書止敘契好而已。宏書辭甚厲,人問之,宏曰:「政恐其召,故示之以不可召之端。 」檜死,宏被召,竟以疾辭,卒於家。

著書曰知言。張栻謂其言約義精,道學之樞要,制治之蓍龜也。有詩文五卷、皇王大紀 八十卷。

寧字和仲,以蔭補官。秦檜當國,召試館職,除敕令所刪定官。秦熹知樞密院事,檜問 寧曰:「熹近除,外議云何?」寧曰:「外議以為相公必不為蔡京之所為也。」遷太常 丞、祠部郎官。

初,以寧父兄故召用,及寅與檜忤,乃出寧為夔路安撫司參議官。除知澧州,不赴。主 管台州崇道觀,卒。

安國之傳春秋也,脩纂檢討盡出寧手。寧又著春秋通旨,以羽翼其書云。